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發展的生產之要、生態之基。
近年來,全椒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加強水源地管理保護,常態化做好日常巡查和水質監測,確保水源地水質穩定,傾心守護一湖碧水。
黃栗樹水庫,約為16.5平方公里水面的高峽平湖,位于全椒縣城西20公里黃栗樹大山之中,既是全椒縣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也是滁州市級飲用水水源地,供應全椒全縣及滁州城區部分居民生活用水。
藍天碧水映青山,這是多彩黃栗樹最美麗最自然的生態畫卷。
為保護好畫卷中的這一湖“碧水”,自2017年黃栗樹水庫保護區劃定批復以來,生態環保、農業農村、文旅等部門齊心協力,下好“制勝棋”,全力加強河湖保護與生態修復力度,全面推進水環境保護治理工作,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我們堅持依法規范水源地保護,通過開展專項監督行動,推進污染源整治,加大飲用水源地環境監管及周邊環境整治力度,強化源頭管控,確保水質安全。”5月19日,在滁州市水源地預警監測站黃栗樹預警站前,全椒縣生態環境分局黨組成員楊仁義這樣說道,為了確保水質情況實時可知曉,全椒縣建設了數個預警站,搭建水質自動監測網。“這個水站配置了水溫、PH、溶解氧、氨氮、總氮、總磷等11項監測指標,實時自動監測。”
與此同時,全椒縣還先后取締2個非法礦山采石場,全面停止保護區范圍內的礦山使用林地申報審批、取締保護區內規模化養殖場46家、取締保護區內經營性燃油汽艇,切割或搗毀吸砂船46條、拆除保護區內13座移動釣魚平臺和27座岸邊簡易釣魚平臺。解除水庫養殖承包合同,在保護區內的農田安裝滅蟲燈。在位于水源地二級保護區的周崗街道建設45個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保護區內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改建已完成85%,生活垃圾治理全覆蓋。
全椒縣共有2個縣級飲用水源地和4個鎮級“千噸萬人”飲用水源地。黃栗樹水庫水源地保護的背后,是對于人民“大水缸”的傾力守護。
制度規范化,責任網絡化,推進保護常態化。
在全椒,如今已建立健全縣、鎮、村三級網格化監管體系,設立縣、鎮、村網格長,負責實行日巡查報告,共設立縣級網格監管區責任人信息公示牌15塊,鎮級及以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識牌30塊。
今日的黃栗樹水庫水質,基本上常年保持在Ⅱ類水標準,且黃栗樹水庫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連續6年100%。
“甜”了的不僅僅是“黃栗樹水”。
全椒縣城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實現了在線自動監測,每季度開展1次常規監測、每年開展1次109項指標全面監測。截至目前,全椒縣級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扛起職責使命,讓群眾喝上干凈水、放心水,越喝越“甜”,越喝越有滋味。
全椒縣通過持續強化項目建設,完善規范化建設,先后完成黃栗樹水庫環境監控系統項目、黃栗樹水庫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農田太陽能殺蟲燈安裝項目、黃栗樹水庫防護欄項目以及黃栗樹水庫S324路段事故應急池建設工程,更新完善130余塊飲用水保護宣傳牌、設立隔離防護設施約9.6千米,有效防范了水源地破壞生態環境問題。
不斷被凈化著的豈止黃栗樹水庫的水,還有著沿岸群眾的心和發展理念。
水庫沿岸,以“首批鄉村旅游模范村”“國家級美麗鄉村示范基地”“十大最美鄉村”“全國文明村鎮”黃栗樹村為代表的一個個鄉村,正以好風景奔赴好前景,緩緩展開一幅“詩與遠方”共鄉村振興同行的圖景,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里映照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