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6月8日電(記者吳慧珺 報道員李邦軍)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與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隔滁河相望,兩區交界區域,一處現代化的產業園區拔地而起。兩區攜手建設的浦口-南譙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內,總投資50億元的滁州德蘭明海新能源儲能項目正在火熱建設中。
一河之隔,曾是“好鄰居”,如今成了“合伙人”。滁州德蘭明海新能源儲能項目,是皖蘇兩位“好鄰居”跨省合作結下的“碩果”。項目預計明年將建成投產,全部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超100億元。
“這一項目在南譙建設生產基地,在浦口建設科研中心,項目綜合了南譙區的空間優勢和浦口區的科教優勢。”滁州德蘭明海新能源科技公司總經理劉志亮說。
跨區域牽手,打破的是常規,創新的是機制。據滁州市寧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管委會副主任吳磊介紹,南譙區與浦口區采取“飛地模式”,兩區合作成立開發公司,按照比例出資和收益分成,不算小賬算大賬,共招、共建、共享打造特色園區。
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2018年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布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五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全面推進區域互聯互通、創新協同共進、產業融合發展。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虹橋-昆山-相城、嘉定-昆山-太倉、金山-平湖、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等省際毗鄰區域開展深度合作”。2020年8月,在安徽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有利于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實現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強大的合力,促進高質量發展。
省際毗鄰區域是“先行探路”的突破口。這些地區往往遠離行政中心,曾是發展洼地,如今借助一體化發展的政策東風,區位劣勢變成發展優勢。
從浦口-南譙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沿著滁河,順流而下二十余公里,便來到了又一毗鄰地區頂山—汊河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這一功能區位于滁州市來安縣汊河鎮和南京市江北新區頂山街道的交界區域,產業加速融合使得越來越多的兩地居民開啟“雙城”生活。
忙完一天工作后,驅車15分鐘,馬鳳雷便從滁州回到了南京頂山街道的家中。馬鳳雷是安徽遠嘉軌道車輛裝備有限公司的員工,公司位于滁州汊河鎮。“我們公司有200多名員工,其中像我這樣兩地往來的員工共有近百人。”馬鳳雷說,不管是騎車、開車、坐公交,暢通的路網,讓兩地無縫連接。“未來滁寧城鐵二期連接到南京北站,回家就更便捷了。”
安徽遠嘉軌道車輛裝備有限公司由南京海天軌道車輛裝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京海天”)投資成立,是一家專門為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配套生產軌道交通零配件的企業。南京海天過去一直在南京生產運營,乘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東風,將生產基地搬到了汊河。
得益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少像南京海天這樣的零配件企業看中了滁州市來安縣汊河鎮的空間優勢,紛紛在這里布局新的項目基地,汊河鎮與中車南京浦鎮車輛廠僅一河之隔,人員往來便利、產業配套便捷,逐漸聚集形成了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
“南京的龍頭企業為汊河提供訂單,汊河為南京龍頭企業發展壯大提供最經濟、便捷的供應鏈,二者相輔相成。”南京海天董事長劉海強介紹,優越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營商環境讓他選擇把公司從南京浦口搬到汊河。
數據顯示,寧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自啟動建設以來,累計落戶億元以上項目42個、總投資近700億元,92%的項目來自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目前,滁州來安縣還與南京江北新區聯合成立南京揚子寧安開發投資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0億元,探索推進新型功能區投融資、招商和開發建設。
受益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不僅是省際毗鄰地區。位于滁州城東的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蘇州、滁州兩市跨江合作共建的重點項目,也是蘇州工業園區走出江蘇合作共建的首個項目。
“園區既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先行者,也是一體化發展的受益者。”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黨工委副書記劉東介紹,截至目前,園區累計招引工業項目299個,協議總投資874.4億元,來自長三角地區的投資項目占比達76.8%。園區企業還廣泛利用長三角區域創新資源,與滬蘇浙的大院大所開展產學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