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獨特風貌,是鄉村文化的“活化石”、寄托鄉愁的重要載體。保護傳統村落,既是留住鄉風鄉韻鄉愁、拓展豐富現代社會生活圖景的時代選擇,也是賡續農耕文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舉措,對于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維護文化多樣性、守護中華民族精神家園與文化根脈均有重要意義。
近日,2023年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名單公布。如何保留傳統村落風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古宅民居,是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重要命題。黃山市西溪南村盤活閑置資產,將老建筑進行修繕,并引入和培育設計、藝術、研學、文創、生態農業等一系列創意產業,打造特色旅游服務業態,成為網紅打卡地。一方面,修繕保護應突出地域特色,下足“繡花”功夫,多做微改造、精提升,保持原有風貌、延續歷史文脈、留下鄉土特色。另一方面,以用促保,因地制宜找準傳統村落融入當代社會生產生活的切入點,不斷增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內生動力,打造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一個村落只是亮點,連點串線成片才能成為風景線。單個傳統村落規模小、內容少,資源稟賦有限,對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如果把區域內傳統村落整合起來,形成特色文化圈,就會為發展傳統村落帶來更多機遇。歙縣全面推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程,打造新安江山水畫廊沿線村落整治及業態提升項目,統籌傳統村落和自然山水、歷史文化等資源,帶動區域性旅游發展,形成傳統村落+民宿、傳統村落+旅游等發展新模式,進一步提高村集體和村民收入,描繪出新時代“新安山居圖”。以傳統村落為節點,充分發揮片區內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綠色生態、田園風光等特色資源,統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特色產業布局,明確區域內村落發展定位,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如果說古建筑是傳統村落的“形”,那么歷史文化就是傳統村落的“魂”。一個完整的傳統村落,不僅包括民宅建筑、橋梁祠堂、亭臺樓閣等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還應包括各種民俗、民間藝術、民間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績溪縣龍川村每逢閏年舉行龍川善會,尊祖敬宗、凝聚鄉情,傳承徽州文化;福建省寧德市結合傳統村落特點,舉辦戲曲文化節、農耕文化節等系列民俗文化活動,將傳統村落建設成大型文化藝術空間。各地應加強對鄉村戲曲、技藝、節慶等各種民間文化的記載和傳承,讓鄉土文化可聽、可看、可感、可觸。充分挖掘鄉土文化內涵,發揮文化品牌優勢,將鄉土文化與鄉村旅游、文創產業相融合,讓社會效應與經濟效應實現“雙贏”。
傳統村落代表著歷史,既屬于當下,更擁有未來。挖掘并運用好傳統村落自身資源稟賦,積極推動“鄉村古韻”與“現代氣息”相互交融,充分激發強大內生動力,讓更多傳統村落煥發時代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