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每天出菇大約1000斤以上,估計三五天后,每天可達2000斤左右,每畝純收益可達5萬元以上,收效還是比較高的。”近日,鳳陽縣大廟鎮薛李村大球蓋菇種植戶李德傳介紹說。
大廟鎮薛李村大球蓋菇種植項目于2022年12月1日,經鎮大學生科技特派員黃子翔介紹,從安徽科技學院引進,到當月16日便整地播種了6.5畝,眼下正值采摘季。
該項目作為鳳陽縣首個新型菌菇種植產業,落地之后,黃子翔就一心撲在上面,為種植戶們答疑解惑,解決種植難題。“我們會不定時進行上門走訪,幫助農戶解決問題,我們實在解決不了的,再聯系安徽科技學院農學院的專家教授,進行上門指導。”黃子翔說。
在大學生科技特派員和安徽科技學院專家的關注指導下,大球蓋菇長勢喜人,從4月5日起已開始陸續出菇。但在首次采摘時,黃子翔卻發現工人們都是整顆連根拔起,帶出了很多根部菌胞,這樣就嚴重影響了菌菇的再次生長。對此,黃子翔說:“當時我及時給他們提出了建議,要一顆一顆地采摘,這樣才可以讓旁邊剩余的小菌胞繼續生長,從而增加菌菇的產量。”大球蓋菇項目的成功,讓種植戶們干勁十足,同時也帶動了當地脫貧戶、五保戶的就業增收,還有助于秸稈禁燒問題的解決。
據李德傳介紹,蘑菇的分類、采摘、包裝等多個環節都需要人,他那里每天要用工八到十人以上,后期可能還要增加,每人每天發100塊錢工資。種植蘑菇期間要利用秸稈,每畝地用秸稈在1萬斤以上,一斤稻草能結鮮菇0.62斤。
通過科技特派員牽頭引進的大球蓋菇種植項目,是該縣科技“贈”農、授人以“漁”,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人才活水、賦能添智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鳳陽縣秉持鄉村振興、科技先行戰略,截至目前,該縣科技特派員已由最初的十幾二十名發展到現在212個行政村全覆蓋。下一步,還將繼續推動科技特派員工作走深走實,通過科技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