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滁州4月6日電(周坤) 每年四月,全椒縣正可家庭農場負責人潘國文就進入一年最忙的時候。
4月4日凌晨4點,天還沒亮,潘國文便穿上工裝,來到村里的養殖基地收籠捕撈小龍蝦。
自2019年開始大面積“稻蝦共作”以來,這樣的“起早貪黑”,每年都會持續一段時間,這樣的拼勁干勁,也成了潘國文和周邊許多蝦農幸福生活的寫照。
走上“稻蝦共作”之路,潘國文并非偶然。
2010年,從小在水邊長大的潘國文,在外地工作幾年后,選擇回家創業,承包了三個村民組的土地,開始種植水稻。
“起初也在水稻田里養龍蝦,但是自己不懂水產,所以面積很小,沒有形成規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潘國文說。
全椒縣二郎口鎮曹埠村村民在下網捕撈小龍蝦。沈果攝
變化發生在2019年。
當時為了進一步提升村民收入、發展村級經濟,村里組織水稻種植大戶、水產養殖能手趕往湖北、江蘇等國內小龍蝦主產地學習。外地“取經”的日子里,潘國文和村民們大開眼界,一幅大力發展“稻蝦共作”的農業新產業藍圖,也逐漸清晰。
與此同時,全椒縣成立了全椒縣創建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領導小組,為推進稻蝦生態養殖提供了組織保障;同時編制了創建全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實施方案,重點圍繞生態稻蝦主導產業,探索“互聯網+稻+蝦”模式。
在優惠政策的推動下,全椒縣漸漸興起了“稻蝦共作”的熱潮。
2020年,隨著智慧農業發展,潘國文買了兩臺無人機用來投喂龍蝦,村里補貼了四萬多元;
2021年,村里在他的養殖基地里裝上了物聯網系統,潘國文在手機上就能實時看到水質情況;
以前龍蝦打撈上來后,靠空調、冰塊降溫保存,2022年,潘國文建了100平方米的冷庫,村里又補貼了十幾萬……
村里的一套“組合拳”,夯實了潘國文和村民們“稻蝦共作”的信心。
“現在,稻蝦共作在這里形成一個完整的綠色生態閉環。”潘國文說,春季養蝦,夏季種稻養蝦,秋季種蝦繁育,冬季蝦種越冬,循環往復……
俯瞰全椒縣的“稻蝦共作”養殖基地。沈果攝
從空中俯瞰潘國文的家庭農場,數百畝錯落有致、方方正正的回形池,中間為秧田,四周回字溝是小龍蝦棲息地。潘國文感慨,科技賦能之下,畝均效益穩定在2000至3000元,比過去單種水稻增收2倍,真正做到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魚米共贏”。
水稻田里,龍蝦“鉗”子舞得歡;捕撈送貨,村民“錢”袋子裝得滿。如今在全椒縣,“稻蝦共作”已經由最初利用閑置資源增加稻田效益的副產業,轉變為加快農業種養結構調整、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不僅為鄉村振興開辟出一條新路徑,亦為當地人居環境擘畫出一幅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