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古清流關腳下的南譙區北關村,寬闊的水泥路、整潔的庭院映入眼簾,特色農業蓬勃發展,和睦鄉風撲面而來……北關村的嬗變,離不開“兵支書”黃光軍的辛勤付出。
50歲的黃光軍,1994年從部隊退伍,1995年至今在珠龍鎮北關村工作。他雖脫下戎裝,但初心不改,返鄉后的他奮斗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主戰場,堅守在疫情防控、平安建設的最前沿。在他的帶領下,北關村先后獲得“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五個好’村黨組織標兵”、“第六屆全國文明村”、“全省文明村”等榮譽稱號。黃光軍以實際行動踐行“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錚錚誓言。
鄉村要強農業必須強,鄉村要富農民必須富。北關村距市中心較近、交通便利、人口集中是該村發展的區位優勢。如何將資源和區位優勢發揮最大效益?如何帶領群眾增產增收?一直是黃光軍苦苦思考的問題,一心求變謀發展的他把目光聚焦在特色產業上。他瞄準了果蔬種植,2013年,時任北關村民兵營長的黃光軍組建了果蔬合作社,然而卻沒有達到他想要的發展成效,農戶的積極性受挫。“我要先干出個樣子,一定要讓種植戶看到希望、嘗到甜頭!”不久,他帶頭流轉土地,建成7座標準鋼架大棚,同組的8戶種植戶也相繼建了大棚種植草莓,這一年,他們不僅收回了成本還略有盈余。在他的帶動下,北關村逐步形成了有機草莓500余畝,優質葡萄480畝,紅心火龍果50畝,精品苗木200余畝等3000余畝的特色農業規模,年收入逾2000萬元,帶動了當地200余戶720多人就業。
黃光軍堅持黨建引領產業發展,通過黨總支帶支部、支部帶黨員,打造省級示范點,建成農家樂,大力發展旅游休閑產業。依托古清流關的旅游資源,打造“特色農業+旅游+采摘”產業模式。2018年,他多方籌集資金100萬元,新建400余平方米冷庫,村集體年收入逾5萬元。2019年,新建富硒稻蝦養殖示范基地2000畝,成立了南譙區嶺上硒谷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為富硒大米注冊了“名牌”,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又為村集體每年增收15萬元。2022年,合作社將扶貧產業園內農戶退回的大棚全部種植大棚西瓜,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0萬元。截至目前,北關村集體年收入突破70萬元。
曾經的北關村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們叫苦連連。為了改善村里的人居環境,黃光軍發揮退役軍人、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成立志愿服務隊伍,建立包片責任制,得到群眾一致好評。2018年以來,他爭取“一事一議”資金42萬元,為小趙組稻蝦連作富硒稻基地硬化水泥路1000米,將村域不亮的32盞路燈進行維修更換,并將“古清流關”大門樓進行亮化。他還帶領村“兩委”成員和志愿者每周開展2至3次“三線三邊”環境整治工作。同時,新建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大舞臺,廣泛開展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他的帶領下,北關村舊貌換新顏,2020年11月,榮獲“第六屆全國文明村”稱號。
“黃書記讓我們村變了樣,他是會干事的人,我們選他是對的!”村子的變化,村民們都看在眼里,也越來越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了。有了村民的支持,他的干勁更足了。“我將永遠牢記組織重托和群眾期望,知重負重、攻堅克難,接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帶領村民們過上更甜蜜的生活。”談及未來,黃光軍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