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推進民生工程建設,持續增進人民福祉——
在暖心溫度中奔向美好生活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再次強調,要從群眾反映最強烈最突出最緊迫的問題著手,增強民生工作針對性、實效性、可持續性。
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解決群眾生產生活難題,謀深謀準謀實民生項目。讓老年人“暖胃暖心”的助餐服務、減輕負擔促進成長的普惠性托幼班、在小區街角遍地開花的健身器材……一件件民生實事不斷落地,以看得見的方式、摸得著的實惠,回應了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022年,我市認真貫徹省委“一改兩為五做到”要求,按照省暖民心行動方案,結合年初安排實施的20項民生實事,繼續全方位為民生幸福“加碼”。
端穩就業“飯碗”,筑牢民生之基
在南譙區銀西社區,社區宣傳欄、小區樓道間等處,廣泛張貼著“三公里”就業圈的小程序二維碼。“想求職的居民隨時拿出手機掃一掃,就能看到附近有哪些崗位在招人,也可以直接錄入求職信息,由系統為其對接條件匹配的工作機會。”銀西社區黨委副書記尹曉晨介紹。
今年以來,為幫助社區居民和小微企業便捷精準掌握就業政策、就業崗位招聘等信息,我市以16個試點社區為圓心,全面鋪開“三公里”就業圈建設,暢通就近求職招工的信息渠道。
就業穩定,一頭連著經濟大局,一頭連著萬戶燈火,是最大的民生。
為拓寬就業渠道,我市精準施策,創新企業招工幫扶“五五”打法,破解企業招工用工留工“三難”困境,舉辦“2+N”、夜市招聘等各類招聘會902場次,累計服務企業1.2萬戶,達成就業意向7.47萬人。針對重點群體,實施就業崗位擴容提質工程,全市累計開發青年見習崗位3191個、短期見習崗位2017個、公益性崗位2908個、臨時性專崗2018個。嚴格落實社保費“降緩返補擴”組合政策,累計為全市企業降本減負1.8億元,幫助穩崗穩就業。
為促進“好就業就好業”,我市克服疫情影響,通過實地調查、電話摸排等方式掌握求職者實際需求,在線上、線下開展了多類就業培訓。截至目前已開展補貼性培訓2.65萬人次,生成補貼金額1449萬元;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1.7萬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5779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042人。
“通過參加政府開展的免費技能培訓,我系統地掌握了家政工作的知識和技能,對更好就業信心十足。”在滁州皖嫂職業培訓學校,35歲的付秀青順利通過了培訓結業考試,喜滋滋地將職業技能認定證書展示給記者看。
在強有力的促進就業政策下,1至7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8.17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6.62萬人,幫扶1.02萬名失業人員、2862名困難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全市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增加服務供給,解決“急難愁盼”
8月24日中午,瑯琊區瑯琊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的餐廳窗明幾凈,充滿了誘人的飯菜香氣。廚房里,1名大廚、2名幫廚圍著旺盛的灶火忙碌不歇,正在為轄區90多名老人烹制今天的營養午餐。這里每天中午都會供應7種菜品,有葷有素、有飯有湯,組合價格從8元到20元不等,還能選擇送餐上門,深受轄區老人的歡迎。
11點剛到,住在附近的潘淑云老人前來就餐。她點了一份套餐,里面有烤鴨、絲瓜炒蛋、香芹云絲和西紅柿蛋花湯。刷完卡,潘奶奶走進餐廳,滿滿當當的餐盤很快呈了上來。“味道挺好的,價格也實惠,更重要的是方便、省心、安心!”
近年來,我市著力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在“十三五”期間就實現了城市養老服務三級中心全覆蓋,并以此為依托布局多元化的老年助餐服務。今年6月1日起,老年助餐補貼政策在全市范圍內試行,為不同年齡段以及經濟困難等老人提供每天1至5元的助餐補貼。“像潘奶奶這一份15元的套餐,經過補貼和中心‘惠老價’折扣,她個人實際只需支付10.5元。”瑯琊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汪潔介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我市實施暖民心行動的重要內容。“多虧社區開設的托幼班,孩子能夠快樂成長,我也能安心去上班!”銀西社區居民陳松對記者說。今年5月正式投入運營的銀西社區托育服務中心,是銀花街道首家公建民營社區托育機構,自開辦以來,大大緩解了社區居民帶娃工作兩難的問題。
截至7月底,聚焦老年助餐行動,全市共建成城市老年食堂(助餐點)156個、農村老年食堂(助餐點)168個,已投入運營的城鄉老年食堂、老年助餐點、老年餐桌共175家,累計服務達16萬人次。圍繞安心托幼行動,全市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9506個,新建示范性托育服務機構2個,新增托位3079個;今年年秋季學期,幼兒園延時服務實現全覆蓋。圍繞快樂健身行動,在全市維修改造提升和配建居住小區179個、行政村健身設施126個,并以省第十五屆運動會承辦為契機,大力營造全民健身氛圍,累計培訓健身群眾5.89萬人次,組織群眾參加賽事活動29.47萬人次,從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腳踏實地行動,托起幸福生活
穩定就業守護萬家燈火,解決“一老一小”生活難題,打造“從早到晚”幸福生活圈……辦好民生實事,我市從群眾實際需求感受出發,堅持普遍受益、品質提升的原則,細化實施方案,實化工作舉措,有力有效抓好推進落實。
辦好民生實事,我市既做好當前,也長遠打算。加快推進就業促進、便民停車等周期短、見效快的民生實事,計劃今年新增城鎮就業4萬人、停車泊位1.9萬個以上。同時,提前謀劃、滾動實施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民生項目,實行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科學合理地把目標任務按年度分解到各縣(市、區)和各相關部門,定期調度推進,強化督查督辦,確保有序實施、如期完成。
辦好民生實事,我市既舍得投入,又精打細算。對10項暖民心行動,我市一方面充分地發揮政府職能作用,該建的建,該補的補,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截至7月底,市財政累計投入暖民心行動資金2.49億元。另一方面,利用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老年助餐服務、安心托幼、放心家政等行動中,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運營管理。
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讓群眾的生活多了甜頭,有了盼頭。“好幾年前就想買車,可小區不好停,遲遲沒有下手。去年道路改造,把這塊空地改成了停車場,還安了一排充電樁,這‘民生實事’真是辦到我的心坎上了。”結束一天工作,家住紫薇西區的趙先生把剛購置的新能源車開進附近的紫中路停車場,提上在路上買的一兜鹵菜,腳步輕快地往家走去。“之前班車往返要大半個小時,現在自己開車20分鐘就到家,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幸福感蹭蹭地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