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道忠
湯濤
湯道忠,男,中共黨員,1962年8月出生,原來安縣國有復興林場高級工;湯濤,男,1983年,來安縣國有復興林場林業工程師,二人系父子關系。上世紀60年代,湯道忠跟隨家庭從水口鎮搬遷至復興林場,他的父親扎根在這里開采荒山。1979年,初中畢業的湯道忠從父輩手中接過接力棒,成為一名護林員守護林場40余年。2003年,湯濤從合肥林校畢業也一頭扎進林場繼續綠色事業。在祖孫三代和林場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原本荒蕪的林場變成了4.2萬畝林海,成為了一道亮麗的綠色風景線,復興林場現成為來安一道風景線。湯道忠從老一輩手中接過了播綠護林的接力棒,又將它傳至自己的后代,一家三代用執著和堅持默默守護著這來之不易的綠水青山。
從荒山到林海
復興林場不少老人經常這樣說,林場能有今天,湯道忠功不可沒。湯道忠父母來自來安縣水口鎮,上世紀60年代舉家搬遷至林場。“剛到這里時,到處都是荒山、雜草,交通還十分不方便,生活都成問題。”湯道忠每每回憶起來,都感慨萬千。
為了盡快讓改變荒山的狀況,每天天蒙蒙亮,湯道忠的父母便摸黑出門,一走就是一整天,到了晚上才能回家。1979年,17歲的湯道忠初中畢業,彼時的林場已經“像點樣子”,荒山不太荒了。湯道忠便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成為了一名護林員。從那時起,湯道忠的人生跟樹再也沒分開。“那時候的生活就是種樹、澆水,看著親手種下的樹慢慢長大,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樣。”湯道忠欣慰的說。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林場發展陷入困境,甚至連工資都發不出來。為了解決生計,有員工提議砍樹賣錢,想法一出,湯道忠第一個站出來反對,“不能讓老一輩血汗種下的樹林毀在我們手里。”2002年林場改制換新,推行造林整地,發展高效林業。湯道忠又一次沖在前面,剛開始,他全家就承包林地100多畝。為了維持正常運營,湯道忠和同事們一起在林間套種了玉米、花生、芝麻等補貼生活。幾年后,林場產權改革與個人承包讓復興林場迎來了春天。創業成功后的湯道忠帶領同事們利用山林資源,共同致富。在他的帶動下,復興林場的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及荒山承包工作取得突破性的進展。2003年,湯道忠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7歲參加工作57歲內退,如今又返聘成為林場的護林員,湯道忠在自己的平凡崗位上一路留下的是敢闖敢干與樂于助人的兩只清晰的大腳印。
傳承父業,書寫綠色家風
作為林場改革的親歷者、見證者和書寫者,望著當年貧瘠的山地變成而今綠色的海洋,湯道忠時常教導兒子湯濤:“這幾萬畝的山林是父輩們流血流汗一棵棵種出來的,把這片青山綠林守護好、傳下去,才對得起他們的付出。”
1983年出生的湯濤從小在林場長大,對這片山林也有著深厚的情感。2003年大學畢業的他本想與幾個同學去海南闖一闖。可想到爺爺父親對林場的堅守,想到多年來荒山到林海的變化,湯濤毅然回頭一下子扎進林場。“既然接下了這根接力棒,就要對得起自己的選擇,把這片樹林保護好、發展好。”抱著這樣的想法,湯濤將自己的青春揮灑在林場這片熱土上。他一路從技術員干起,利用所學的知識,不斷摸索、鉆研,十幾年過去,如今他已成為林場的技術骨干。
科班出生的湯濤比父輩們更有遠見,他深知技術革新對林場發展的重要性。于是他將精力全部放在鉆研技術上,注重人才的培養和技術的傳承,他用自己的專業與耐心,帶出了一批批優秀徒弟,他們一起將汗水灑在這片綠色的海洋。
四季更替,寒來暑往。經過幾代人的接力奮斗和林場職工的共同努力,昔日的荒山變成了如今4.2萬畝林海,復興林場現成為來安一道風景線。“是林場養育了我們,我們也要對得起林場,不管怎樣,這根綠色的接力棒不能丟失。”湯道忠從老一輩手中接過了播綠護林的接力棒,又將它傳至自己的后代,一家三代用執著和堅持默默守護著這來之不易的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