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
“要深刻領會,準確把握新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扭住構建新發展格局目標任務,更加精準地出臺改革方案,推動改革向更深層次挺進,發揮全面深化改革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關鍵作用,奮力爭當深化改革的先行者、創新發展的排頭兵。”2021年5月6日,在六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市委書記、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主任許繼偉對全市深化改革工作提出明確要求,作出重要安排。
時間,是最好的記錄者。
回望過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全面深化改革決策部署,聚焦與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關鍵環節、百姓關切的重點領域,找準切入點,破除體制性障礙、打通機制性梗阻,不斷把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向縱深推進。隨著一大批改革事項落地見效,一些重大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民生福祉不斷增強,為現代化新滁州建設提供了充沛的改革動能。
激發鄉村活力
作為農業大市的滁州,在鄉村振興中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始終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務。
2021年,我市聚焦農村綜合改革,堅持以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試點和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為抓手,推動改革與發展深度融合,通過改革盤活土地資源、培育鄉村人才、吸引資本下鄉,切實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成立市農村宅改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組長”,建立“市聯縣、縣包鎮、鎮包村”三級領導聯系包保制度,并在摸清全市農村宅基地底數基礎上,加快確權頒證。
制定《滁州市農村宅基地集體所有權行使暫行辦法》,進一步落實村集體經濟組織行使規劃、分配、處分和增值收益分配等所有權。制定《宅基地農戶資格權認定和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全面開展資格認定,落實農戶資格權。目前,全市認定宅基地資格權85.4萬戶。
陸續制定《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試點擴面提升指導意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管理辦法》等政策,積極推進宅基地流轉、有償使用、自愿有償退出和入市,著力盤活使用權。全市流轉宅基地2457宗、有償退出3885宗、有償使用1192宗,入市交易7宗、214.81畝。
盤活閑置資源,讓農村生產要素潛能充分釋放,讓沉睡資產變成農民增收活水。
我市以“三變”改革為抓手,各地探索盤活資源、資產,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去年全市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集體經濟強村已達175個,占比16.9%。
管好田、建好田、種好田、護好田、盤活田。
歸納總結定遠縣工作經驗,在全省率先開展“田長制”,切實保護好每一塊耕地。截止2021年12月15日,市本級、8個縣(市、區)、110個鄉(鎮)和1101個村全部制定了田長制工作方案。在滁州,每一塊耕地都有了守護人。
創優營商環境
企業如魚,環境似水。
我市地區生產總值連跨2000億元、3000億元大臺階,站穩安徽省第三,首次躋身全國百強城市行列。歸根溯源,得益于全力招商引資,聚力招才引智。但企業引進來、留下來,離不開好的營商環境作為支撐。
一年來,我市聚焦抓住關鍵領域、打通關節、疏通堵點,不斷推出新政策、新舉措,持續創優營商環境,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積蓄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我市深入開展“雙對標”活動,持續打造“亭滿意”營商環境。全力打造智能化審批服務平臺。持續開展對標蘇州等滬蘇浙先進地區學習活動,打造線上專欄和線下專窗辦事雙通道,開展第9輪行政審批服務流程再造,打造一站式全方位的綜合辦事服務平臺。
持續提升審批服務效能。大幅壓減辦事流程,降低辦事成本。全市11.04萬政務服務事項,平均審批環節從2.86個減少到2.15個;審批服務效率從4.2天減少到2.56天。市、縣級政務服務中心全部建成7×24小時政務服務大廳。在全省率先開展“證照注銷聯辦”試點,將企業簡易注銷登記公告時間由45天壓縮為20天。
進一步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我市成立2個調研組,深入近70個相關政府部門以及公共企事業單位、1215戶企業,采取走訪、座談、問卷等形式進行調研,共收集梳理優化營商環境措施和成效371條、問題近300條,同步開展“我為立法建一言”“我為立法獻一策”“人大代表評議條例”“企業家立法顧問改條例”等活動。在此基礎上,出臺全省第一個制定優化營商環境地方性法規《滁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從法治層面為各類市場主體活動提供“硬核”護航,彰顯我市堅定不移打造“亭滿意”營商環境,加快建設新階段現代化新滁州的堅定決心。
以“一體化”的服務推動“一體化”發展。
我市持續做優“一網通辦”平臺。編制市縣鄉村四級實施清單共11.3萬個,實現17個市級系統、6個縣級系統與“皖事通辦”平臺對接。不斷擴大長三角“一網通辦”覆蓋面。設置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專區,實現65項服務事項網上通辦;設立長三角“一網通辦”線下專窗,發布64項服務事項清單;推進寧滁“政務服務”同城化,確定63項跨省通辦事項。積極探索點對點“跨省通辦”。8個縣(市、區)分別與蘇浙9個縣(市、區)簽訂政務服務“跨省通辦”戰略合作協議,共公布1968項“跨省通辦”事項清單。
增進民生福祉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我市工作不變的奮斗目標。
2021年,我市以“改革”破題,用心用情辦好人民群眾牽腸掛肚的民生大事,努力做好人民群眾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不斷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有盼頭、有甜頭。
學生放學早、家長下班晚,“四點半”難題如何破解?
2021年,全面推開滁城中小學課后服務改革。滁城共有60893名中小學生參與課后服務,占在校學生數的92.15%,做到所有小學、初中全覆蓋,有需要的學生全覆蓋,家長滿意率達到98%。
中小學課后服務以手球、籃球、科學、手工、繪畫、心理健康輔導等為特色,部分學校組成了校級興趣小組,如校足球隊、合唱團、韻律健美操、寫生小組等。在滁州二小,“課后服務”設立了口語表達、花棍、笛子、圍棋、武術等30多種社團課程,校內140多位老師全員參與,還聘請了老藝術家等校外輔導教師16人。
豐富多彩的服務內容,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也讓學生視野更廣闊、知識更廣博,為將來成才打下堅實基礎。貼心的“課后服務”更讓孩子放學有了好去處,有效緩解了很多家庭“放學即放羊”或送各種培訓班的現象。
隨著駕駛人數量和機動車保有量的大幅增長,道路交通安全重要性與日俱增,如何有效破解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警力不足問題?
去年以來,我市全面推開農村派出所參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市公安局印發“全市農村公安派出所參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實施意見”,對改革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實施常態調度工作,并把這項改革納入縣級公安機關績效考核。
各地深入探索“隊所合一”“聯勤聯動”“合署辦公”“業務托辦”等管理模式,著力推動警力、業務、管理“三融合”。全市94個農村派出所全部開展改革,并重點開展宣傳教育、隱患排查、事故處置、便民服務等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推進會暨農業農村政策與改革工作會議、全國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培訓會、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培訓會等一批會議在我市召開;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中央主流媒體對我市宅改工作、“田長制”改革等一批亮點改革予以宣傳報道……一個又一個經驗做法從滁州產生,相關措施正向全省、全國推廣。深化改革,已成為推動滁州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