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現在國家的政策真是暖到心窩里,不僅看病有補貼,生活有保障,連辦事都有人幫著跑,咱們的日子也越來越有盼頭了!”說起街道、社區的幫扶舉措,監測戶王阿姨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這真摯的心聲,正是天長市千秋街道筑牢防返貧防線的生動注腳。近年來,千秋街道聚焦監測戶實際需求,探索“政策宣傳+資源整合+動態監測”三重保障模式,用精準施策的“精度”與民生關懷的“溫度”,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構筑了堅實根基。
政策宣傳齊發力,讓保障“入人心”
“早診斷才能早干預,符合政策條件的保障一個都不會漏。”工作人員向監測戶耐心解釋道。部分監測戶因病知識不足、病恥感抗拒鑒定,認為“被鑒定就是被貼標簽”,抵觸情緒強烈。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化身政策“講解員”,一次次入戶談心,把“早診斷、早治療、應保盡保”的理念講清講透;并聯系家庭簽約醫生定期上門做基礎檢查,確保脫貧人口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更邀請已受助家庭“現身說法”,用親身經歷消解顧慮,讓鄰里間的口碑成為最動人的“政策宣傳活教材”。
資源整合出實招,讓服務“零距離”
“本來還擔心鑒定、看病會花很多錢,也不知道該怎么聯系,手續肯定也比較麻煩,現在政府全幫我們考慮到、安排好了!”這是不少已受助監測戶的共同感受。針對群眾顧慮,街道推出多部門聯動的“一站式服務”:實施鑒定費用全額兜底報銷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經濟負擔;主動對接殘聯、醫院、民政等部門,從材料準備到手續審批,讓群眾“少跑腿、不跑腿”就能享受到政策紅利。多部門聯合發力,打通了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讓幫扶政策從“文件里”直接走進“生活里”。
動態監測穩托底,讓民心“穩如磐”
通過建立動態監測機制,為監測戶托起穩穩的幸福根基。一方面,建立精準幫扶體系,監測對象每月可根據傷殘級別、實際情況領取殘疾人補貼、藥費補助,低保戶領取低保補貼,從經濟層面筑牢生活保障網。另一方面,同步跟進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家庭簽約醫生、志愿者服務隊等定期隨訪制度,通過定期入戶走訪、健康監測等基礎服務,構建“健康有人監測、困難有人幫忙”的生活照護網,兜起基本生活保障,降低返貧風險。
從政策宣講的“貼心話”到資源整合的“實在招”再到動態監測的“定心丸”,千秋街道致力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讓這張民生保障網越織越密。這不僅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生動實踐,更為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筑牢了“穩”的根基、積蓄了“進”的動能。(陳文艷 徐恒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