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擁有皖南、皖西兩大重點林區,森林覆蓋率達28.06%,林地面積6137萬畝,占全省國土面積29.2%,發展林下經濟大有可為。
近年來,安徽省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林下經濟作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通過“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林上采、林下種、林間養、林中游”的立體發展格局。
為加快拓寬“兩山”轉化路徑,安徽林業再次提速:將通過制定“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等舉措,著力構建區域特色鮮明,產品競爭力強,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林下經濟產業體系。
林下有寶藏,山水更可親。安徽的林下經濟,正風景獨好。
三產融合
做大做強“林下種植”
近日,宋大偉在朋友圈一口氣發了6條認證:熱烈慶祝九華府九蒸九曬黃精源頭工廠成功通過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HACCP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ISO45001職業健康安全體系、五星級售后服務認證。
這條朋友圈暗示:池州黃精種植產業已經領跑全國賽道。
16年前,返鄉創業的宋大偉在池州市租下10畝試驗林地種植黃精,如今,10畝林地已擴展成2萬多畝的標準化種植基地,他也擁有了九華府金蓮智慧農業有限公司、適四時農業有限公司,兩家公司分別獲評省級林業龍頭企業。
在宋大偉致力荒山“掘金”的同時,池州的黃精種植也如星火燎原般展開:當地將黃精產業作為特色核心產業重點培育,從資金扶持到技術指導,再到品牌打造,出臺一系列精準措施,做大做強,截至目前,池州全市黃精僅林下種植面積就達8萬余畝。
圍繞黃精,池州不僅做大規模,更做足“花樣”。
“池州黃精不但一產強,二產在全國也是靠前的,大大小小加工廠有上百家,有生產許可證的、上一定規模的有四十多家,三產就更多了,電商至少有上千家。”粗略盤點一番,宋大偉脫口而出這一串數據。
而在青陽縣九華黃精谷,以800多畝的種植基地、100多畝的種苗基地,外加黃精研究所、文化展示中心、創業孵化中心等,打造出了一個龐大的黃精產業綜合體,在這里,一顆黃精完成了從田間到車間再到餐桌的“完美閉環”。
從種苗繁育、仿野生種植、精深加工到多元化產品銷售,這些大大小小企業串起的黃精產業鏈,不僅帶動當地眾多村民致富創收,還為池州創造了超30億元的年綜合產值。
在六安,長在深山里的“仙草”——霍山石斛,也在書寫林下經濟發展的另一傳奇。
2022年初,由當地龍頭企業霍斛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數智化生產車間投用,通過低溫破壁萃取工藝,將霍山石斛制成即溶制品投入市場,憑借食用的便捷性和顯著的健康價值,備受市場青睞,更在年輕消費群體中廣泛“種草”。今年初,該公司即溶石斛生產線擴容增產,年產能從30萬杯一躍達到300萬杯。
“目前,霍山全縣林下種植石斛約5000畝,因為受‘核心生態區域’限制,種植面積和產能已接近上限,只有走深加工、精加工這條路,提升品質和品牌,創造更多消費場景,才能為霍山石斛的進一步發展拓寬空間。”霍山縣林竹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汪洋介紹。
從“小打小鬧”到“集群式發展”,池州黃精和霍山石斛產業的崛起,可視為安徽省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的生動實踐。
場企合作
探索多元發展路徑
林下經濟按類型分為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等。其中,林藥、林菌種植和森林康養為安徽省發展林下經濟的重中之重。
安徽生態旅游與康養資源豐富,發展條件得天獨厚。近十年來,安徽省先后出臺多項政策,通過“場企合作”“場村合作”等多種方式,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林下經濟發展,積極探索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新思路,向社會提供多層次、多種類、高質量的森林康養服務。
其中,銅陵市義安區永泉小鎮度假區就是成功典范。
2018年,銅陵市葉山林場與當地生態產業龍頭企業銅陵永泉農莊有限責任公司合作,簽訂了葉山林區60年林下空間經營權承包協議,明確在不違反法律法規并符合相關規劃的前提下,依托林場優質森林資源景觀,開發打造森林康養休閑、森林觀光旅游等項目,促進林旅融合,體現國有森林資源的生態價值,同時也為企業提檔升級和長遠發展拓展空間。
幾年時間過去,如今的永泉小鎮已經發展成融養生文化、建筑文化、餐飲文化、生態文化于一身的林下經濟綜合體,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安徽省省級旅游度假區、省級森林康養基地,2024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總營收1.6億元,真正實現了森林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雙贏。
“永泉小鎮每年要來幾十上百萬人,他們來這里,看中的是環境。”永泉小鎮度假區副總經理尹志平一語道破玄機。
為了保護好青山綠水的環境,永泉農莊不僅嚴守白紙黑字簽下的合約,還真金白銀投入,不斷增加這片森林的顏值。尹志平回憶說,“這些年我們陸續往林場里移栽了三四萬株杜鵑樹、茶花樹、梔子花樹,將林下的雜樹清理掉,種上了四季常青的麥冬草,大大提升了林相。為了不破壞森林,我們在建設‘憶江南十二景’時,只修建了一些步道、涼亭,施工時大型機械一律不準上山,材料全用騾子馱上去。”
不僅如此,永泉小鎮度假區還承擔起森林防護工作:在林區安裝了200多個監控攝像頭、安排十多位專職巡保人員和葉山林場的護林員共同巡山、利用無人機對森林病蟲害進行常態化防治……正是得益于林場、企業以及社會各界在森林開發利用時將“保護”置于首位,這片蔥郁的山林才越發充滿生機活力,被廣大游客譽為“一個未來景區的典范”。
在安徽,像“永泉小鎮”這樣的“場企合作”方式并非孤例。離葉山林場不遠的青陽縣,酉華國有林場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技術優勢,在林下經濟發展中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場村合作”,帶動周邊鄉鎮林農參與發展林下黃精種植,助推鄉村振興和黃精產業發展,建成省級乃至國家級的黃精生產基地、種質資源保存圃、科研院所研發基地。
國有林場有技術,林場周邊鄉村有集體林地,企業有資本,通過這些優勢的合作和互補,讓安徽省林下經濟的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性、多元化。
復合經營
林下“生金”開新篇
今年3月,安徽省林業局組織召開一場面向全省林業系統的“綠色大講堂”培訓講座,三位國內權威專家給大家上了堂“林下經濟”大課。
“這次培訓講座,分享了全國各地很多發展模式和經驗,對我們開拓思路很有指導性,讓大家對林下經濟到底怎么發展有了更具體的認知,同時對國家政策、技術、金融支持等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安徽省林業局國際合作與林業產業處處長黃先青介紹。
祥源齊云山生態文化旅游度假區是這次培訓會唯一受邀的企業,原因正在于他們在林下經濟復合經營上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探索,為安徽省“兩山”轉化路徑提供了鮮活的樣本。
“齊云山自由家營地自建設時,就在積極探索創新林地復合利用模式,比如我們建的60多套生態樹屋,全都是采用吊腳樓設計,幾乎不占用林地資源。營地里的裝配式建筑也是建好后再運進來安裝,不對森林造成破壞。”祥源齊云山生態文化旅游度假區董事長梅嶺介紹,“另一方面,我們也在不斷豐富森林康養的消費場景和體驗模式,像這次培訓會上提出來的森林研學、森林療愈、森林運動等消費場景,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年。”
培訓會結束后,梅嶺回到齊云山腳下,帶人在橫江北岸挑中了十畝地,種上了石斛、黃精、白及和芍藥,開始了“林下種植”的新探索,“林下經濟走三產融合之路,也是完全符合我們企業發展理念的,林下種植發展起來后,我們就能實現‘一小時采摘’,食材從采摘到上桌只需要一小時,這將又是一個全新的藥食同源消費場景。”
“大黃山區森林覆蓋率很高,如何在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同時,實現三產融合,高效利用林地資源,意義重大。”黃先青表示。
據了解,黃山市林業局已先行啟動,對轄區內符合三產融合條件的林下經濟經營主體進行了梳理,“初步確定了約二十家,我們正在建立林下經濟綜合體經營主體庫,接下來將對他們進行重點扶持。”黃山市林業局科學技術和林業產業科四級主任科員李娜表示。
與此同時,黃山市正計劃利用國家專項資金,大規模開展林相彩畫改造工作,以此顯著提升森林景觀的觀賞性與吸引力,助力大黃山地區森林旅游資源實現品質升級。
在全省層面,“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即將啟動,謀求打造多要素聯動、多主體合作、多領域協同的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業態。
“我們還將積極探索林下經濟、國家儲備林項目、碳匯項目融合發展路徑,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林下經濟增長點。”黃先青介紹。
在齊云山腳下經營了十多年“林下經濟”的梅嶺對這一切充滿期待,她分明感受到,新的改革之風正起于山林之間,安徽,正在為“兩山”轉化路徑貢獻新的智慧。(記者 祁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