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市探索創新農村養老新模式 提升鄉村老人幸福感
鄰里“結對子” 養老“新路子”
上門服務覆蓋皖東水鄉、互助養老結成對子……近年來,天長市探索農村養老新模式,開展一系列暖心養老新實踐,讓老年人在熟悉的環境中享受貼心的養老服務。
立足本地化,照護更溫情
近日,在天長市鄭集鎮老山村,41歲的李云舒正忙著為老人艾灸、剪指甲、清掃房間和院落。
鄭集鎮老山村地處偏遠,距市區30多公里。一條條鎮、村、組道路蜿蜒曲折,星星點點的村落分布在廣袤的鄉野間。這里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經商,在3500多名常住村民中,老年人占比逐年遞增。
2020年起,天長市為滿足農村老人的養老需求,出資引入第三方專業養老服務機構,成立天長市居家養老信息服務中心,開展政府購買居家養老上門服務項目。
從江蘇儀征市嫁到天長的李云舒是第一批鄉村照護員隊伍中的一員。“能為老人提供養老服務,這是積德的善行好事。”李云舒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參加了天長市里開辦的免費培訓班,隨后負責鄭集鎮老山村、長安村、鮑橋村、船塘村等4個村獨居、留守、孤寡老人的照護工作。
每天天剛蒙蒙亮,李云舒便早早安排好家里事務,背上工具包,騎著電瓶車前往服務老人家中。“老人住得分散,水鄉的道路又彎又長,曲折難行,每天光是花在路上的時間就有2個多小時。”李云舒說。
鮑橋村83歲的肢體殘疾、困難老人楊大爺,老伴前幾年就過世了,去年又老年喪子,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多次拒絕照護員上門服務。李云舒得知后,堅持每天上門陪老人聊天、進行個性化心理疏導,為他洗衣被、清理居家衛生,通過溫馨服務、感化,終于打開老人的心扉。
“她就跟親閨女似的,如今咱天天盼著她來!”現在每次見到李云舒,楊大爺臉上都笑開了花。
在李云舒的召喚下,她的妯娌許翠花、小姑子王愛霞也加入了鄉村照護員隊伍。她們三人已累計為當地412位老人提供超3340次居家養老服務。
據了解,天長市居家養老信息服務中心堅持“本地化”招聘原則。截至目前,該市已有經過系統培訓并考核合格的鄉村照護員147人,在不斷提高鄉村居家養老服務水平的同時,也有效助力當地鄉村婦女群眾就近就地就業。
結幫扶對子,低齡幫高齡
“好的,你別著急,我現在就過來。”近日,家住天長市仁和集鎮林莊村的89歲獨居老人陸其根按下家中的緊急呼叫器,連接上互助伙伴劉文泉的手機,接到電話后,劉文泉立即趕到陸其根老人家中提供幫助。
今年3月,天長市以仁和集鎮林莊村為試點,啟動“鄰里守望·互助養老”民生項目,探索一條既能滿足老年人生活需求,又能實現鄰里互助、增強鄉村凝聚力的養老新路子。
前期,該市居家養老信息服務中心組織工作人員深入全市各村(社區),詳細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和意愿,精心為低齡健康老人與高齡、失能困難老人結成首批12對幫扶對子。與此同時,為幫扶對子成員配備智能設備,高齡、失能困難老人遇到緊急情況或有日常需求時,只需一鍵呼叫,就能迅速聯系到互助伙伴。
“該模式的推行,不僅解決了農村老年人的實際生活困難,而且讓鄰里關系變得更加緊密,有效緩解了邊遠水鄉獨居、孤殘高齡老人的孤獨感和焦慮情緒,同時也能讓互助伙伴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收獲成就感和幸福感。”天長市民政局老年服務中心負責人俞開寶表示,該市將繼續完善、推廣這一養老助老新模式,努力讓更多老年人在熟悉的鄰里環境中安享幸福晚年。
“與‘鄰里互助小組’配套的是‘時間銀行’機制。我們會定期讓助老員上門記錄互助伙伴服務時長,將之轉化成相應積分,他們可以憑借積分換取糧、油、日用品等生活物資,兌換公司提供的剪發、打掃衛生等上門助老服務。”天長市居家養老信息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戚女士說,這一機制充分調動了低齡老人參與互助養老的積極性,讓養老服務更具可持續性。
據了解,自2020年以來,天長市共投入6500余萬元,引進專業第三方運營企業開展政府購買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建立天長市智慧養老信息平臺,為老年服務對象提供包含35項內容的上門服務項目,目前已惠及近萬名鄉村老人。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