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立夏,淅淅瀝瀝的小雨下了一夜。上午8時40分,雨點漸停,陽光透過瑯琊區西澗花園小區的梧桐樹,灑下斑駁光影。記者站在西澗街道養老服務中心門外,便聽見大廳內傳來陣陣笑聲。推開大門,幾位老人圍坐在撲克桌前,正為“三缺一”發愁,見記者進門,立刻熱情招呼:“小伙子,來湊個局!”此時,護工陳小英端著早餐上二樓的房間,輕聲叮囑晚起的老人“趁熱吃”。這里沒有冰冷的病房氣息,更像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大家庭。
作為我市2025年十大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正悄然改變著這座城市的養老圖景。西澗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嵌在社區里,暖在老人心。建筑面積900多平方米的二層小樓內,38張床位、日間照料室、康復理療區、助餐食堂一應俱全,服務覆蓋周邊近5000名老人。90歲的徐福貴老人喜歡來這里練習書法。“走幾步路就能到,和老伴來這兒吃飯、寫字、聊天,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他笑稱這里是“第二個家”,既保留了居家的自在,又享受專業的照護。
上午11時還沒到,食堂飄來陣陣飯香,該中心負責人王春玲俯身詢問李奶奶:“最近的飯菜還合口味嗎?”“三菜一湯,比家里還豐盛!”李奶奶豎起大拇指。如今,日均40余名老人選擇在這里解決三餐,菜單由營養師定制,糖尿病老人王素蘭的餐食單獨少油少鹽。
二樓大廳內,94歲的陳忠英安靜地望向窗外,護工陳小英陪在她身旁。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她,偶爾會記不起自己的名字和年齡,卻總在聽到“兒子”二字時露出笑容。“我們得順著她的記憶走,陪她曬太陽、聊天,讓她覺得安心。”護工陳小英說。從業十余年的她,在西澗街道養老服務中心負責照料7名失能、半失能老人,夜里扶老人起夜,白天哄他們開心,甚至要當“調解員”——有位老人常因瑣事與其他老人爭執,她便化身“夸夸團”,用一句句“今天氣色真好”化解矛盾。
在二樓照護區,87歲的王素蘭,在護工的攙扶下從廁所出來。因糖尿病和股骨頭壞死等病癥,她行動不太方便。如今入住中心后,三餐有人送、起居有人護。“離家近,想回去看看,護工隨時送我。”她眼里泛著淚光,“住在這兒不是被‘扔下’,是讓兒女們能安心過日子。”這樣的安心,西澗街道養老服務中心正輻射更多家庭——智能手環監測獨居老人體征,煙霧報警器直聯監護平臺,護工定期上門為失能老人擦浴、換藥,讓疲憊的照護者能“喘口氣”。
上午的陽光照進中心大廳,悠揚的二胡聲從活動室傳出。隨后,又傳出男女聲大合唱。很多老人在這里下棋、唱戲、練書法,人氣很旺,老人們很開心。“子女在外打拼,這兒就是我們的‘窩’。”徐福貴告訴記者。
然而,溫暖的日常背后仍有亟待填補的空白。護工陳小英介紹,中心缺少康復類的器材,很多老人只能做簡單拉伸,她希望能多引進些康復類器材,便于老人能多做些恢復性訓練。該中心負責人王春玲盼著場地面積能大些,可以劃分出自理區、記憶照護區,“讓不同需求的老人互不干擾”。這些期待,與我市持續擴大的15分鐘養老服務圈同頻共振——通過“改建一批、配建一批、提升一批”,目前全市已建成13家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政府免費提供場地,引入專業機構運營,服務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臨近中午,中心一樓大廳活動室內人群漸漸散去,有老人到餐廳查看中午的餐食,也有老人結伴回家,還有幾位全托老人倚在窗邊。護工陳小英來到陳忠英老人身邊,將她送到房間內,輕聲問她:“中午想吃什么?”老人沒有回答,卻緊緊攥住了她的手。這一刻,養老不再是宏大的社會命題,而是窗外的一縷光、手心的一絲溫度,是嵌入社區肌理的生活本身。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