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譙區因地制宜深耕茶產業——
“一片小綠葉”,興了一方業富了一方農
好山好水出好茶。
地處江淮分水嶺丘陵地帶的南譙區施集鎮,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素有“皖東茶鄉”之稱。春風至,茶山醒。清明前后,走進施集鎮的萬畝茶園,采茶工人們穿梭于青翠的茶壟間,忙碌的身影與連綿的茶山構成一幅生機勃勃的畫卷。
從“一片小綠葉”出發,如何讓茶山變“金山”,興起鄉村一方產業,富裕一方鄉親。近年來,南譙區立足資源稟賦、生態優勢,將茶產業作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金鑰匙”,因地制宜推進實施科技賦能、品牌塑造、三產融合等舉措,推動“小茶葉”向“大產業”跨越,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發展之路。
科技賦能,綠葉生“金”
眼下正值春茶采摘的黃金時節,施集鎮普賢庵茶園,一片片翠綠茶園宛如綠色綢帶,蜿蜒纏繞著黛色山巒,鑲嵌在山水間。
“我在施集鎮種茶葉20多年了,今年茶葉雖受前期干旱和低溫影響,但是有區鎮兩級農業部門技術指導和幫扶,產量和品質還比較穩定,今年收入應該能增加不少。”周顏紅家庭農場負責人周顏紅笑著說道,“想要茶葉好,科學少不了!鎮里不僅請專家教我們有機施肥,還教我們用生物防治對付蚜蟲和綠盲蝽。”
茶產業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讓傳統茶產業與現代技術緊密接軌,賦能茶產業提質又增效,帶來的是看得見的效益。
近年來,南譙區始終堅持“茶文化為魂、茶產業為基、茶科技為翼”的發展理念,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深度合作,共建“西澗春雪”種質資源保護基地和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引育栗峰、春雨1號等29個高產優質新品種,推動茶園畝均效益從5000元躍升至8000元以上。
與此同時,該區還積極打造集綠色防控、綠色施肥、清潔栽培“三位一體”生態種植體系,通過舉辦生產技術培訓、科技下鄉、田間指導和現場會等形式,提高綠色生產技術普及率和到位率,提升茶葉整體品質和質量安全水平。
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該區累計開展茶葉技術培訓班5次、現場會2次,培訓茶農460余人(次),全區茶葉優質面積比例提高到88%以上,有機茶園面積擴大到700畝,綠色茶園達到1.7萬畝,有效促進了南譙茶產業綠色高效發展。
擦亮品牌,向“新”而行
歷史底蘊是南譙區擦亮茶品牌的深厚根基。
“我們現在有6家規模以上茶企,以前大家都是各做各的,‘大鱉蓋’‘愣頭青’等品牌、產品還有包裝多種多樣,只有本地人買我們的茶葉,外地人根本不知道我們這有茶葉,更沒聽過我們的品牌。”滁州市茶葉行業協會會長許開宇說,“現在我們合力打造本地核心品牌——‘西澗春雪’,開展‘西澗春雪’公共品牌標準化管理,實行統一商標標識、統一包裝元素、統一質量標準、統一質量檢測、統一對外宣傳的‘五統一’管理模式,不斷塑造茶葉品牌核心競爭力,這幾年茶葉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
在雪峰茶場,茶香彌漫車間,自動化制茶機械發出響亮的轟鳴聲,從殺青到揉捻,茶葉優品率從83%躍升至96%。茶場負責人楊雪峰介紹,南譙“西澗春雪”歷史悠久,宋時,皇甫山彌陀寺住持悟真大師云游南方,從川貴帶回茶種,種在南北將軍山山塢中,良好的自然環境培育出上好佳茗。
怎樣充分挖掘自身優勢,多管齊下提升“南譙茶”品牌價值,讓茶香飄得更遠。
南譙區轉變傳統農業生產經營觀念,打破以往“重量不重質”的舊思路,制定茶葉品牌建設戰略規劃,實施“品牌培育工程”,以“西澗春雪”區域公用品牌為核心,通過采茶節、制茶大賽、全國推介會等活動提升知名度。“西澗春雪”先后獲評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和中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已成為南譙茶產業的“金字招牌”。
三產融合,“鏈”上聚能
“以茶為媒”,如何打好“生態牌”、做活“茶文章”、開發“茶旅游”。
南譙區圍繞“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的發展思路,創新引入國有資本參與“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拓展和延伸茶產業發展鏈條,不斷提升茶產業的附加值,涉茶的農商旅公司、文創公司、茶葉莊園、茶旅民宿等新型經營主體和經營業態呈多元發展,展現出了蓬勃的生機與活力,推動實現了從“茶山”到“金山”的轉變。
“游客們不僅能采茶、制茶,還能住茶宿、品茶宴,茶產業鏈的延伸讓大家收入都翻了一番。”井楠村茶農王大姐笑著說。“第一次來井楠,漫山遍野的茶樹綠油油的,看著讓人心曠神怡,還能采摘新茶,感覺十分有趣,體驗感滿滿。”來自南京的游客宋宇興致頗高。
依托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打造茶香大食堂、茶文化館、井楠茗宿等特色景點,推出“茶文化研學游”,配套茶博物館、萬畝茶海、茶園采摘區、手工體驗區、茶藝沖泡區、茶書院等園區項目,南譙區堅持在“一壺好茶”中烹出三產融合好光景,不僅促進鄉村旅游,提升茶葉銷量,還帶動周邊1200余名村民就業增收。2024年,全區茶旅收入突破3700萬元,同比增長5.3%。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