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夕兵在電氣化智慧育秧中心查看秧苗長勢。 全媒體記者盧志永攝
四月春意濃,農忙正當時。4月16日,在小崗村電氣化智慧育秧中心內,記者見到61歲的種糧大戶程夕兵時,他正通過手機調節育秧棚的溫度和濕度。屏幕上跳動的數據與棚內綠油油的秧苗相映成趣,這位自稱“海陸空農民司令”的種糧“老把式”笑道:“現在種地,插上了科技翅膀!”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小崗村考察。村里,4300畝高標準農田示范點放眼望去,生機盎然。總書記沿著田埂下了麥田。麥苗抽穗灌漿,長勢喜人。程夕兵是種糧大戶,站在總書記身邊,感到格外自豪。轉眼間,9年過去了,“今年的白饃能吃到嘴里了”,總書記在小崗村高標準農田示范點說起的這句話,程夕兵言猶在耳。
9年來,程夕兵流轉的土地從280畝擴大到700畝,再到如今的1500畝,目前實現全程機械化種植,育秧、打藥、烘干還實現了智慧化。“過去育秧最怕倒春寒,現在有了智慧育秧中心,再不怕寒流了!”他指著立體式滾動的育秧架介紹,占地面積僅0.8畝的智慧大棚一次可培育500畝田所需的秧苗,土地利用率成倍提升,育秧周期從35天縮短至25天,人工成本更是從十余人縮減至3人。
田間地頭,科技的身影無處不在:插秧機取代彎腰勞作,無人機一夜能為上千畝耕地噴灑農藥,智能烘干設備日處理糧食750噸,成本直降50%。“以前扛鋤頭、光腳下田,現在‘海陸空’齊上陣!”程夕兵掰著手指算賬,機械化讓每畝種植成本下降近30%,一年省下十幾萬元。
2024年,程夕兵家庭年收入突破50萬元,但他并不止步于此。“好糧食要賣出好價錢!”他正注冊“小崗村程夕兵大米”商標,計劃進軍商超和電商平臺。兒子程欲望退伍后主動接手電商業務,“父親把關品質,我負責推廣,要讓全國餐桌飄起小崗米香!”
產業鏈的延伸離不開政策支持。小崗村1.4萬畝耕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旱能灌、澇能排;土地確權頒證讓流轉無后顧之憂,農業保險更讓農民吃下“定心丸”。
從9年前承包280畝地的小農機用戶,到如今流轉1500畝地的智能農業“示范戶”,程夕兵的蛻變是小崗村農業升級的縮影。村內盼盼食品、蒸谷米等企業帶動訂單農業,合作社提供全流程社會化服務。“總書記說要讓白饃吃到嘴里,我們做到了!”看著長勢喜人的秧苗,程夕兵無比自信。
更令人期待的是,新農人正為傳統農業注入活力。程欲望的電商平臺已進入起步階段,他計劃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讓優質農產品直達消費者。“手機成了新農具,流量就是新農資!”這位“90后”新農人信心滿滿。
記者手記:在小崗村,程夕兵的故事不僅是一個農民的奮斗史,更是一部反映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微電影。從“大包干”到“大智慧”,從“人力耕耘”到“數字賦能”,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彎腰與仰望,都在訴說著一個真理: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增收便有了更堅實的保障。正如程夕兵所言:“土地還是那片土地,但種地的‘活法’早已翻天覆地!”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