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修復不僅幫助企業解決眼前難題,更對優化營商環境意義深遠。近日,記者從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獲悉,自去年以來,安徽省累計指導9600戶企業開展信用合規建設,幫助10.2萬戶經營主體完成信用修復,企業信用指數連續四個季度位居全國前列,市場環境、營商環境、發展環境持續向好向優。
一直以來,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以經營主體信用體系建設為抓手,通過合規指導、承諾便企、修復暖企、守信惠企等創新舉措,構建信用服務長效機制。據介紹,安徽在全國率先發布《經營主體信用合規建設指南》省級標準,構建“通用+專業”信用合規制度體系;通過開展示范培育,將212戶大中型企業打造成信用合規標桿。黃山市推出30項聯合激勵措施,讓守信企業享受金融、稅收等政策紅利。
創新實施信用承諾閉環機制,在食品、產品質量、特種設備等各業務領域應用信用承諾制,惠及50.4萬戶企業。在工業產品生產許可領域,對承諾獲證企業實施動態監管,36戶失信企業被撤銷許可。
優化信用修復服務方面,全面推行“三書同達”機制和“打鈴提醒”制度,推動“應修盡修”。建立1224個“信用修復驛站”,開展“五進”服務活動。通過部門聯動,25.7萬條信用信息實現一鍵修復,企業負擔顯著減輕。
與此同時,創新“皖質貸”等信用金融產品,為391家企業授信82.4億元。推行信用風險分類監管,全省差異化抽查任務占比達99%,對A類(信用風險低)企業的監管頻次大幅降低。六安市建立“無事不擾白名單”,讓誠信成為企業發展的“通行證”。(記者 王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