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5年3月31日6版)
“喲,聽說了嗎?王春來家姑娘出嫁沒要彩禮!”近日,明光市明東街道抹山村朱圩組的大樹下,幾位村民圍坐一起嘮家常。“真的假的?一分錢都不要?”一位村民滿臉驚訝。
“是真的,我們兩口子覺得,彩禮不該成為兩個家庭的隔閡,孩子們的幸福才是頭等大事。”恰巧路過的王春來笑著走上前說,他們不收彩禮,就盼著年輕人的婚姻能少些物質束縛,多些純粹的感情。
這番話引來大家紛紛點頭稱贊。眼下,這事兒像長了翅膀,在村里傳得飛快,不少人開始討論彩禮的事。
在明光市,從寧靜的鄉村到熱鬧的市區,從喜慶的婚事到肅穆的喪事,移風易俗的春風正悄然吹進人們的生活。在這股潮流中,農村活躍著的特殊群體——“大支”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們在鄉親們中間威信高,對本地習俗了如指掌,誰家有婚喪嫁娶的時候,就出面替這戶人家張羅、協調各種事務,漸漸成了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的重要力量。
談及移風易俗,該市橋頭鎮漢塘村的“大支”查永化感觸頗深:“以前,咱們這兒紅白事,鄉親們愛大操大辦。一年隨份子就得花一萬多元,吃不消!現在這些事從兩三天縮短到一天,宴請也只面向至親,花費省一大半。”
漢塘村婚喪嫁娶風俗的改變,不僅得益于觀念更新,還有硬件設施的助力。為倡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村里建了一座2000平方米、能容納40多桌的“新風堂”。村黨總支書記劉成松告訴記者,大廳建成后,村里制定了紅白事流程,規定了酒席的最高價,大大減輕了村民的人情開支。
“移風易俗‘小切口’,推動鄉村文明‘大變化’。”明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李明富告訴記者,除了建設“新風堂”、發揮“大支”作用,該市近年來積極探索人性化服務,因地制宜建設了45處文明新風示范點。采取“服務換積分、積分兌實物、積分兌服務”,激發大家共建共治共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斥資341萬元打造千余平方米公園式婚姻登記處,將5A級景區標準融入政務服務,設置婚姻文化長廊、情感驛站等六大功能區。引入專業團隊成立“愛不釋手”調解室,通過貼心周到的服務,讓婚姻登記成為傳播文明新風的溫馨窗口。
如今的明光,老百姓不再大操大辦紅白事,人情往來負擔輕了,鄰里相處更加融洽……移風易俗蔚然成風,讓這座小城煥發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