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58年3月19日5版)
[基層實踐]
藍莓“喝”上純凈水?這件新鮮事正在滁州市南譙區珠龍鎮悄然發生。走進悠蘭山藍莓谷,只見標準化大棚鱗次櫛比,一根根水管仿若細密的毛細血管,精準連接著每一株藍莓根部。
“好水才能育好果。”沃林藍莓合作社負責人梁冬梅指著正在改造的反滲透凈水設備說,這套價值20余萬元的“生命保障系統”可以讓原本渾濁的塘水變為清澈的純凈水,既節約了水資源,又保證了EC值和pH值的標準化。
望著眼前這片生機盎然的藍莓“森林”,很難想象這里曾是荊棘叢生的荒坡。自2013年拓荒以來,梁冬梅構建的“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周邊120余戶村民吃上“藍莓飯”。“土地流轉有分紅,家門口上班拿工資。”70歲的村民徐華榮樂呵呵地介紹,通過土地流轉租金、務工薪金、效益分紅“三金模式”,像她一樣的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了4萬元。
經過10余年耕耘,這片土地已形成“種植+研學+加工”的全產業鏈格局。500畝生態果園里,藍莓采摘與垂釣、研學、露營等業態相映成趣;與南京企業共建的深加工生產線讓藍莓華麗變身,原漿、果干等10余款產品年產值達200萬元。園區年綜合營收突破800萬元,不僅實現了從“荒坡變果園”的生態蝶變,更完成了“小果子到大產業”的精彩跨越。
產業興則鄉村旺。珠龍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趙華兵對當地農業產業如數家珍:300畝葡萄架、500畝草莓田、200畝藍莓園以及40余畝火龍果和西瓜大棚串珠成鏈,形成“春采草莓夏摘莓,秋品葡萄冬嘗火”的四季果香版圖。通過“基地直供+文旅體驗”模式,當地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本報記者 李邦軍)
【政策點擊】
今年的省委一號文件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推進綠色、特色農產品種養,新認證綠色、有機、名特優新農產品1000個。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專家點評】
安徽省經濟研究院經濟師 江鑫:
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是推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環節,也是強化縣域經濟內生動力的重要途徑,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我省應充分挖掘鄉村特色,依托鄉村獨有的資源稟賦條件,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加強鄉村特色產業集群培育,持續做大做強徽茶、酥梨、亳藥等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鼓勵大型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鄉村投資布局,加大對“土特產”開發力度,推動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專業村。持續完善鄉村電子商務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推動鄉村特色產業與農村電商加速融合,打破特色農產品銷售地域限制。發展鄉村富民產業的根本目的在于帶動農民致富增收,促進共同富裕。為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還應持續加強特色農產品的品種培優、品牌打造以及市場營銷力度,發展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加工業,將產業增值部分留在鄉村。(本報記者 許昊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