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 近年來,在皖東丘陵腹地,南譙區施集鎮以茶為脈、以綠為魂、以產興業,繪就了一幅三產融合的鄉村振興畫卷。這里,茶香氤氳千年不息,茶景相融云岫忘歸,林茂業興麻櫟生金。施集鎮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破題的關鍵抓手,主動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以產業為基,筑牢發展之根,激活振興之力。2024年,施集鎮獲評為國家級食用菌農業產業強鎮,施集現代農業產業園入選第六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茶香氤氳,書寫富民強鎮新篇章
茶山疊翠接云處,香沁西澗春雪來。晨霧繚繞的施集茶山上,采茶人指尖輕捻,一芽一葉落入竹簍,茶香隨山風彌漫。施集茶葉前身為“南譙貢茶”,起源于宋朝,本地茶葉種植已有千年歷史。近年來,施集鎮持續從茶種改良、標準采摘、工藝提升、成品儲存等方面全面提升本地茶葉品質。依托“西澗春雪”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推進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合作,建成80畝產學研游一體的茶香半島“三化茶園”,選育國家茶樹基因庫中30種茶苗,篩選本地適種良品推廣種植。堅持推動有機茶園改造,鮮葉標準化采摘、統一價收購,既提升茶葉品質又保障茶農收益。持續推進茶相關儲存冷庫建設,改善茶葉儲存條件,累計新建冷庫容量達3000立方米。每到春茶吐綠時,“西澗春雪杯”采茶節暨手工制茶大賽如期舉行,通過茶藝展示、非遺制茶體驗吸引八方游客,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生。據悉,該鎮2024年茶葉種植規模達到2.5萬畝,畝均收入4000-5000元,茶葉相關產品年產值達1.3億元,6家本地茶企帶動1500余戶茶農增收,真正實現了把茶山變“金山”。
茶景相融,打造詩意山水新樣板
民宿悠然攬星月,栗山云海客如織。沿著江淮分水嶺風景道西行,花山片區“田園革新”成果驚艷,零散“巴掌田”變身千畝“整裝田”,田塊規整錯落有致。稻谷青翠時,巨幅稻田畫躍然田間,來往游客爭相拍照“打卡”。栗山茶海驛站500畝生態茶園如碧浪翻涌,愿景·詩集嶺民宿的黛瓦白墻掩映于山林之間,自然景觀與現代山宿相映成趣。葡萄泉泉眼涌動,泉水澄澈如鏡,池底水泡簇擁上涌,宛若串串葡萄躍動,引得游人爭相探秘。每到周末,游客們在瑯山居狩獵文化營地內,騎馬射箭、狩獵垂釣、圍爐煮茶,享受山肴野蔌,體驗山水之樂。井楠茗宿憑借“茶宿一體”的特色,創成國家乙級民宿、安徽省首批“皖美金牌民宿”,成為南京、合肥游客心中的“世外桃源”。施集鎮以“茶旅融合”為筆,勾勒出一幅“農中有旅、以旅促農”的生態畫卷。據悉,該鎮2024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茶旅融合經營性收入突破0.2億元,逐步實現“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的施集愿景。
麻櫟生金,培育生態經濟新動能
麻櫟蒼翠生白玉,菌香漫野富門開。踏入施集12萬畝麻櫟林海,青翠枝干間流淌著“綠色銀行”的財富密碼。這些皖東“生態金礦”,既以千年傳承的炭用林技術滋養著“黑色經濟”,又以優質菌棒基質為新興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養料。作為全國最大人工麻櫟林基地的核心區,施集鎮依托滁州市昌春木炭專業合作社,年產出菊花炭、金剛炭2萬噸,產值穩居國內木炭行業領軍地位。茶農們清明前后采茶制茶,待茶季落幕,便轉身投入食用菌產業。通過分揀菌棒、管護菌棚、采收鮮菇,實現“采茶+育菌”雙線增收。當前,規劃超萬畝的長三角綠色農產品(食用菌)產業園一期在施集鎮落地生根,配套道路、管網及菌棒產業化項目廠房正在有序推進。據悉,該鎮2024年4家食用菌主體年產菌棒110萬棒、鮮菇1120噸,產值超1200萬元。春采茶,秋育菌,施集人用行動破解“兩季豐收”的增收密碼,運用“點木成金”的智慧,書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新篇。
施集鎮的振興故事,是千年茶事與現代文旅的融合,是生態保護與產業興旺的和鳴,更是農文旅小鎮以產業促振興的實踐和探索。今日施集,誠邀天下客。品“西澗春雪”一盞,追溯井楠茶事的歲月悠長。觀泉水“葡萄”珠涌,感受自然饋贈的詩意清靈。探秘麻櫟林下,見證枝生“白玉”的共富奇跡。(王曉龍 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