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從事過其他行業六七年,甚至開過門店的滁城市民宋金艮,一直為生意不太景氣而苦惱。后來在親友的推薦下,她參加了市人社局組織的母嬰護理以及育嬰方面的就業技能培訓,順利畢業后成功進入母嬰行業。“現在月收入可達1萬元以上。”宋金艮高興地說。
母嬰室是宋金艮的崗位。而在農田里,專業農技人員奔波于地壟間,精心呵護一株株茁壯的禾苗;工地上,手中火花四濺的電焊工人,勾勒出一道道亮麗的弧線;車間內,技術員專注地調試著精密儀器,眼神專注而執著……記者了解到,像這樣的技能人才,我市共有26.4萬人。
對于他們來說,“薄技在身,勝握千金”。
為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甚至是大國工匠,我市千方百計拓寬職業技能培訓通道,全力提高技能人才培養水平。2024年,全市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45005人次,同比增長115.3%;組織農民工技能培訓18720人次,同比增長128.5%。
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落實各項具體政策,壯大技能人才隊伍,對于促進就業創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意義不言而喻。
“家鄉發展也不錯,我就沒必要舍近求遠了。”來安縣居民韓必紅,之前一直在外地從事西點烘焙制作,后來毅然回到家鄉,加入“盼盼食品”,走上面包制作工的崗位。憑借著扎實的技能基礎、勤懇的工作態度,很快得到企業重視并升職為資深技術工。
“工作中也曾遇到瓶頸,好在公司組織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等級認定,我就積極報名參加,還掌握了更系統、更專業的知識,提升了技能水平。”記者了解到,韓必紅憑借著出色的工作能力和高級工職業技能證書的加持,在公司脫穎而出、前景可期。
我市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機制,聚焦各大產業鏈用工需求,匯聚“政、校、企”三方力量,通過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整合學校、企業資源,采取校企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脫產或半脫產培訓等模式,共同培養新型學徒,加快培育緊缺型技能人才。
滁州技師學院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學生賀雨婷,通過默默努力、挑戰自我,在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上,取得平面設計賽項國賽二等獎的好成績。由于成績優秀,2024年9月,賀雨婷圓了進入本科院校繼續學習的夢想,為今后的人生道路搭建了新的臺階。
記者了解到,我市還通過用好“補貼資金”政策,培訓資金直補企業、培訓機構和技能人才個人,簡化辦理流程,鼓勵企業和勞動者積極自主提升就業技能水平。
去年以來,我市組織相關企業開展各類職業培訓45005人,為他們遞上一把把職場“金鑰匙”。
為拓展人才培養渠道,新的一年里,市人社局等部門還不斷走訪企業,精準掌握技能人才評價需求等“第一手資料”,通過政策支持、實地指導、現場培訓等形式,擬定“一企一策”評價方案,鼓勵企業自主確定評價范圍、設置職業技能等級、開發評價標準規范,探索企業人才職業技能自主評價模式。在去年,我市就開展技能人才評價240余批次,新增持證技能人才2.54萬人。
各行各業,都離不開高技能人才的標桿作用。去年,市人社、民政、網信、衛健、住建及重點企業共同開展各行各業職業技能大賽,為廣大技能人才搭建展示技能、切磋技藝的平臺。按照“月月有大賽、月月有主題”部署,通過“賽訓結合、賽學互促”,去年,我市通過技能競賽等方式,助力1620人晉升高級工、426人晉升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