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600多萬噸作物秸稈、700多萬噸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超過95%、94%——
解碼“另一半農業”的百變方程式
作為農業大市,秸稈焚燒的黑煙和禽畜糞污的異味曾是我市環保治理的“頑疾”,如今則成為鄉村振興的“富礦”。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2024年,我市產生農作物秸稈600多萬噸、畜禽糞污700多萬噸,綜合利用率分別超過95%、94%。這些“另一半農業”以不同形態重獲新生,串聯起一條綠色產業鏈。
來到定遠縣西卅店鎮滁州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園安徽眾興菌業科技有限公司,運送成捆小麥秸稈的貨車和滿載雙孢菇的冷鏈運輸車一進一出,繁忙且有序。在這里,“農業廢棄物”——秸稈和雞糞經過發酵加工,變成了雙孢菇賴以生長的“溫床”。企業負責人李文武告訴記者:“目前一期已經滿產,待二期項目建成后,一年要消耗秸稈15萬噸、雞糞12萬噸。目前周邊3個脫貧村配套建設了秸稈收儲和制冰車間為我們供貨,村集體創收超過100萬元。”
“‘生態包袱’變為‘綠色財富’,關鍵在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和市場驅動。”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持續推進秸稈和畜禽糞污綜合利用。一方面,加快構建“鄉鎮標準化收儲中心+村固定收儲點”的秸稈收儲網絡體系,建成106個標準化收儲中心和1065個臨時堆放點,年收儲能力超160萬噸;建成畜禽糞污集中處理中心30家,4270多家養殖場完成糞污處理改造,1172家規模養殖場處理利用設施配套率達100%。同時,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技術和運行模式。
定遠縣鹽化工業園安徽金軒科技有限公司展廳,盛裝著以玉米芯為原料生產的糠醛、乙酰呋喃等化工產品的試劑瓶并排擺放。企業代表程誠介紹,公司每年“吃掉”10萬多噸玉米芯,廢渣還能用于生物質發電,真正實現“吃干榨凈”。
在鳳陽縣,大明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用青貯玉米秸稈喂養“皖東牛”,牛糞還田滋養農田,形成“田種糧、糧結稈、稈喂牛、牛產糞、糞變肥”的閉環。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市秸稈產業化利用規模企業超過200家,秸稈發電、秸稈板材、秸稈有機肥生產、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等領域均有支柱性龍頭企業,形成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五化”并進的產業鏈格局。
“全市秸稈綜合利用還面臨區域發展不均衡、收儲體系建設制約因素多等挑戰,也是今后需要重點突破的問題。”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我們將以政策激勵更多主體參與秸稈收儲,建設覆蓋更廣泛、布局更合理的收儲網絡,同時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聚焦科技含量高、技術成熟、帶動力強、經濟效益高的秸稈利用項目,讓秸稈和畜禽糞污綜合利用從‘高效’向‘高值’進一步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