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九,滁州瑯琊山。晨霧未散時,山腳下已傳來熙攘人聲。滁州學院轉盤前,8只紅色氣球迎風飄舞,空氣中仍彌漫著農歷新年的喜慶氣息。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匯入瑯琊山,逛廟會、品美食、賞民俗,為期三天的2025年“龍歲精彩 蛇年更強”主題瑯琊山廟會正在熱鬧舉辦。
瑯琊山廟會,是滁州歷史悠久、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民間傳統習俗活動,在每年正月初九舉辦,迄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已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瑯琊山廟會貫穿“逛、展、品、創、賞、玩”主線,融合宗教、文體、商貿、展銷、咨詢、推介等活動。
上午10點,廟會現場已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瑯琊山北大門前,人們從搭建的迎賓門下魚貫而入,“龍歲精彩 蛇年更強”八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進山門的道路兩側,擺滿了各類攤點,商販的叫賣聲此起彼伏,糖葫蘆的甜香、烤紅薯的溫暖氣息交織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生動的市井畫卷。
52歲的朱永慶,裹挾在人潮中朝著山門挺進。“有關廟會的記憶八九歲就有了,現在它成了我的鄉愁。”朱永慶是滁城人,早些年到福州打拼,在當地成家立業,前幾年將父母也接過去生活。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朱永慶對家鄉的思念越來越濃。“這些年廟會斷斷續續也來了幾次,每年都感覺一樣,但又不一樣。”朱永慶說,后來他才發現只有趕了瑯琊山初九廟會,心里才會踏實,年過得才算完整。今年,朱永慶帶著年邁的父母,趕到廟會尋找兒時的記憶。
“快來嘗嘗咱家的手工糖葫蘆,甜到心里去了!”隨著商販熱情的招呼,朱永慶購買了一串晶瑩剔透的糖葫蘆,上面裹滿了金黃的糖衣,讓人垂涎欲滴。“這是我小時候趕廟會最喜歡吃的。”朱永慶拿在手里,開心地向記者介紹。不遠處,售賣特色小吃的攤位前人頭攢動,熱氣騰騰的包子、香氣撲鼻的烤串……美食讓人垂涎欲滴。
沿著山路蜿蜒而上,瑯琊山醒園廣場早已成了歡樂的海洋。這里,一場精彩的川劇變臉表演正在上演,表演者身著華麗的戲服,手持折扇,在輕快的音樂中,臉譜如魔術般變幻莫測,時而紅臉關公,時而白臉曹操,每一次變臉都引來觀眾的陣陣掌聲和驚嘆。
廣場另一側,古道社區民間花船藝術團帶來的舞龍、舞獅、旱船等民俗表演正在進行,為廟會增添歡樂與喜慶。一條五彩斑斕的巨龍在空中翻騰起舞,時而盤旋上升,時而俯沖而下,氣勢磅礴;而舞獅隊伍的表演者,獅嘴突然“吐出”的“吉星高照 萬事如意”橫幅,讓現場觀眾連聲叫好。
上午11點,醉翁亭入口處,游客排了兩列縱隊。“醉翁亭里酒一碗,全敬了瑯琊水泉。”2025年央視春晚舞臺上,鳳凰傳奇一曲《棟梁》,將醉翁亭唱進億萬國人心間,鏡頭里飛檐映月、松濤如詩的畫面,描繪的正是以山水為卷、以文化為墨的瑯琊山。21歲的王芮,看了央視春晚后心里種了“草”,特意從南京來瑯琊山打卡,“瑯琊山的美,醉翁亭的文化底蘊,讓我不枉此行。”在影香亭內,古箏的悠揚旋律隨風飄散,宛如天籟之音。一位身著漢服的古箏演奏家,正坐在亭中,指尖輕撥琴弦,她的身邊,來自滁州演藝集團的演員翩翩起舞……一曲結束,王芮舉起雙手為表演者送去掌聲。
“一座瑯琊山、半部滁州史”,瑯琊山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更以其秀美的風光吸引著無數海內外游客。記者獲悉,截至2月6日下午5時,瑯琊山廟會共接待游客15萬人次,帶動經濟收入近1000萬元。廟會搭臺,文旅唱戲。這場延續千年的文化盛宴,正以守正創新的姿態,書寫著“山水與人文共舞”的時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