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去年,安徽省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投入567億元辦好民生實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城鎮新增就業75.95萬人,創歷史新高。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4%。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抓好“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滿足“安居樂業”的多樣民生,兜牢“安危冷暖”的底線民生,努力把群眾“小百分比”的“急難愁盼”辦到“百分之百”。參加省兩會的代表委員們圍繞“穩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這一話題,紛紛建言獻策。
全力穩就業 多措促增收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
支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安徽省堅持“早謀劃、早部署”,印發《關于做好2024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開展2024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沖刺”行動,扎實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等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
“可以鼓勵各級相關政府部門、部分企業盡可能多地開發大學生實習崗位,讓應屆畢業生盡早走上工作崗位積累經驗,也為他們正式就業打好基礎。”省人大代表、廬陽區海棠街道清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全說。
如何在“家門口”就近就業,也是百姓們普遍關注的話題。李全建議,在“三公里”就業圈平臺內,有效銜接如智聯招聘、新安人才網等招聘平臺發布的就業崗位,以此增加平臺崗位數量,幫助企業和居民更好地實現就業匹配。
“此外,可以在人流密集的場所,如大型商場內,放置一臺機器方便居民填寫就業需求信息,讓居民一刷身份證就能實現信息填報、崗位申請、就業匹配。”李全說。
就業、收入連著千家萬戶。省兩會期間,持續推動群眾增收也成為熱議話題。
省政協委員、中國人壽安徽分公司總經理李明珠提到,老百姓手中要有“余糧”,才能拉動消費、擴大內需。他還關注到目前科技發展對低技能勞動者帶來的挑戰,部分對技能要求比較低的傳統崗位被自動化、人工智能所取代。李明珠強調,要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持續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致富。
與會的省政協委員們圍繞收入分配問題展開討論,建議做大“蛋糕”的同時要分好“蛋糕”,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教育有質量 醫療有保障
省兩會上,聚焦百姓關切特別是如何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更便捷的醫療保障,讓民生保障更有力度與溫度,代表委員們展開熱議。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是國家培養急需的高層次人才的戰略舉措,其核心在于精準布局與資源集中配置。為此,省人大代表、安徽工程大學教務處副主任賈文友提出了“關于動態優化調整本科專業的建議”。
如何突破關鍵技術、高端人才瓶頸?賈文友建議,結合國情省情,指導省內高校及時將國家急需的學科專業納入培養計劃,為高校在設置新學科時的前瞻性和創新性提供戰略方向,并調整資源分配,校企深度融合,引導高校重塑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區域發展急需專業,建設特色優勢專業群,推進專業重塑升級。
“我們要借鑒新一輪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的分類指導模式,在專業申報中,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為分類引領,多維度做強優勢學科專業,形成人才培養高地。同時,落實教育系統與行業部門聯動,實現學科專業與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深度融合。”賈文友說。
醫保是減輕群眾就醫負擔、增進民生福祉、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制度安排。省兩會上,省政協委員、安徽省醫保局局長金維加詳細介紹了2025年即將推出的便民惠民新舉措。
金維加透露,2025年,生育醫療費用將實現省內異地直接結算報銷,讓群眾不用再“墊資跑腿”,減輕生育負擔。除此之外,女職工生育津貼將直接發放到個人,不再由用人單位分發,確保女職工及時、足額獲得生育津貼。為推動藥品價格透明,安徽省將開發建設全省統一的“藥品比價”小程序,讓群眾實現“足不出戶,價比三家”。推廣“醫保電子錢包”,職工醫保個人賬戶里的錢將實現近親屬之間的跨省共濟。設立“免陪照護服務”價格項目,由醫療機構的護士和專業醫療護理員,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照護服務,不再依賴患者家屬陪護,初步擬定的價格水平為150元/天。
金維加表示,將繼續優化和創新醫保服務,推出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致力為群眾打造優質、高效、便捷、貼心的醫保服務。
幸福“夕陽紅” 快樂“少年郎”
養老服務是重要民生工程。近年來,安徽省著力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老年人健康支撐體系,全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
去年,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納入全省50項民生實事。截至目前,安徽省已建成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150家,持續推動居家、社區、機構養老一體化發展,不斷滿足老年人全方位、多層次、多樣化養老需求。
省政協委員、安徽紅葉林養老服務中心董事長付林欣喜地看到,通過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一些機構里的專業護理服務延伸到社區和家庭,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了就近、便捷的護理服務,這也是她這兩年來重點關注的方向。
“人的整個生命階段,高齡不是最難的時候,失能失智才是。”付林說,這個階段被稱為長期照護階段,“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一直是亟待解決的養老痛點和難點。她建議,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的同時,還要加快推廣長期護理保險,減輕長期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的照護負擔,讓失能失智老人過上有尊嚴的晚年。
老有所養、幼有所托,“一老一幼”是萬千家庭的主要關切。“當前,學齡人口長遠下降,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優化和調整學前教育存量結構性資源。”省人大代表、蕪湖師范學校附屬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黃寧建議。
“可以實現精準化、有效化投入,避免盲目建設和撤并幼兒園,在設置目標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可行的資源配置方案,并通過采納民意、提供監督等形式確保資源配置能夠愈發完善和落實有效。”黃寧說,同時,在考慮適齡兒童增速變化的基礎上動態調控普惠性幼兒園的增量資源,著力優化普惠性幼兒園在城區和鄉村的空間布局。
黃寧表示,還可以引導各類園所結合社會現實需求,積極拓展服務對象的群體范圍,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向下延伸”托育服務,全面推進托幼一體化建設和普惠性托育服務發展。(記者 朱卓 劉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