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退休生活成了人們關注的一大熱點。怎樣才能讓退休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有滋有味?瑯琊區“老有所學”行動實踐或許能給你帶來借鑒和啟迪。今年以來,在瑯琊區教體局的精心組織下,該區2萬余名“銀發大學生”活躍在圖書館、社區、廣場、手工作坊等場所,或揮毫潑墨、或烹飪插花,成為瑯琊一道亮麗的風景。
保障強起來
據統計,截至目前,瑯琊區在冊老年學員達2.3萬人,比2023年凈增5000多人。這么多人學習,是如何保障的呢?
今年,瑯琊新建、改擴建老年學校15所,目前全區共有老年學校43所。此外,瑯琊區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整合各方力量,構建起覆蓋全區的“線上+線下”老年教育網絡體系,為廣大老年人提供了就近便利、豐富多樣的學習機會和平臺,不斷滿足老年人的“就學”需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區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打造了理論宣講室、市民教育室、科普宣傳室、文化活動室、健身活動室,同時配足配齊功能室設備,科學利用社區資源,使“老有所學”的場地覆蓋面更廣、陣地“活”起來、活動有規律。瑯琊區清流街道白云社區的“閱讀小站”長期致力于社區居民及未成年人的課外知識拓展,先后榮獲全市關工委系統“十佳先進集體”、瑯琊區“十佳”全民閱讀品牌,并于2024年9月被推介為“安徽省終身學習品牌項目”。
課堂動起來
由于條件有限,在辦學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難題,但在基層治理中這些難題迎刃而解。
比如,面對學員多、場地少的難題,豐山街道龍池社區充分利用、靈活使用小區活動室、廣場、閑置屋舍等空間,不斷拓展平臺,讓更多老年人參與學習。“社區支部黨員還通過走訪及時了解老年群體的興趣點、關注點,結合需求豐富‘老年學堂’課程內容。”龍池社區黨委書記孫濤說,社區舉辦智能手機培訓班,開設太極、書畫、烘焙、攝影、黃梅戲等特色課程,實現“老有所學”與群眾需求“無縫貼合”。根據老年人特點和學習需求,該社區聯合青年志愿者組建“紅色采訪團”,定期上門走訪老黨員,開展送學上門、送書上門60余次,打通“老有所學”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瑯琊區還從各街道、社區、高校老年學校中深挖資源,聘用退休老干部、老教師到街道、社區老年學校任教,邀請專業老師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并鼓勵學校在職黨員及藝體教師到社區開展教學志愿服務。
服務優起來
辦好老年學校,資金保障是關鍵。近年來,瑯琊區建立健全經費保障機制,將老年學校改造建設補助資金納入區財政預算,加大對老年教育財政投入力度,自2022年以來累計投入240多萬元建設老年學校。該區還制定了《瑯琊區街道、社區老年學??己霜剟钷k法》,采用“以獎代補”的量化考核形式,有效解決工作中的短板,提高全區各街道對老有所學工作的積極性。
同時,瑯琊區教體局加強“老有所學”工作培訓,明確工作任務和職責;深入街道、社區50余次,排憂解難,提高管理員的業務水平;建立區“老有所學”行動工作群,給大家提供展示平臺。
下一步,瑯琊區將以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生活需求為工作目標,找準定位、精準發力,因地制宜發展老年教育事業,讓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高質量的老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