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報》(2024年12月23日A11版)
本報訊(記者 陳燕飛) 近日,中國公路學會交通文化工作委員會公布2024年度“最受歡迎古道”名單,全國25條古道成功入選。南京都市圈有3條古道名列其中,分別為位于南京的千年古官道、滁州的清流關古道、宣城的九華古道(丁家橋段)。這些古道因其歷史價值、文化意義和自然風光而受到廣泛歡迎。
這是中國公路學會首次在全國范圍評選“最受歡迎古道”,旨在加強重要交通遺跡遺存的保護利用,講好中國交通故事。參評的古道,必須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內被使用,起到重要社會經濟文化作用的古道路遺跡遺存。同時,需要滿足古道本體遺跡遺存形態良好,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廣泛的社會認知程度等條件。
南京的千年古官道位于江寧,曾經是皖南通往南京的必經之路。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原本是山林,后來有一些從皖南往南京城走親的百姓以及商人因圖近道經過此地,久而久之便在山林之間踏出一條驛道來。
近日,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南京江寧橫山又發現了明清古道新的遺跡。古道地跨江蘇、安徽,至今仍保留有清晰的車轍印與斑駁青階,可見三四百年前寧馬兩地就已建立了緊密聯系。發現古道的這一地段,自古以來就是南京江寧區、馬鞍山博望區及皖南地區往來的重要通道。此次發現的橫山古道主體部分位于橫山山脈間,經過文物部門和高校研究團隊考察,共發現了丹陽集鎮段、溧水段、博望段三段古道。結合相關地方志文獻記載,三段古道的修筑時間可追溯至明末清初。
清流關古道位于滁州市西北12.5公里的關山山口處。這條古道最初是浦淮(長江至淮河)古道的一段,明朝時期發展成為“京京(南京至北京)古道”一段,是橫跨江淮、縱貫南北的重要陸上通道。古道現有2.5公里遺存保存較好,古道寬約4米,古道兩邊植被茂盛,地勢時而峻峭,時而平緩。古道路面為青石鋪成,千百年來車輛留下的凹陷車轍,整齊有序,相互連續貫通,為研究古代車輛寬度提供了佐證,是古代交通郵驛活動的實物見證。
在清流關隘口處,豎立著兩塊石碑,一塊為明代崇禎年間南京織染局掌印司禮監太監劉文耀所撰的《增建關圈并修路碑記》,記錄著清流關的過往。另一塊碑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胡良輔所撰,石碑上刻有“賤避貴、幼避長、輕避重、緩避急”十二字,堪稱中國最早的道路交通法規。這些均是明代珍貴的碑刻文物,對于深入研究古代交通史具有重要價值。
九華古道曾是明清時候的官道,位于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小嶺村,與云嶺鎮接壤,海拔300余米,古代村民及涇縣城里的人們到青陽縣九華山一帶經商、拜佛、訪友,走的就是這條路。古道全都由青石鋪就,寬1—2米,每隔一段距離,還建有涼亭,供來往行人休息、避雨。
直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九華古道仍是涇縣西部鄉鎮的村民到縣城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