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4年12月5日2版)
日前,記者來到位于來安縣汊河鎮的滁州市金弘安米業有限公司,看到一輛輛滿載稻谷的大卡車,正排隊等待檢測入庫。大米加工車間里,年產20萬噸優質大米的全自動化生產線正開足馬力生產,從上料、篩選、去雜質,到脫殼、色選、分級、包裝,一氣呵成,生產出的有機和綠色大米陸續運往福建、廣東等地市場。
“過去這個加工規模要四五十人,現在有了這條自動化生產線,十來個人就可完成。加工能力強,可有效帶動當地農戶種植水稻,并延伸出倉儲、烘干、培訓科普、生態休閑、研學旅游等產業,促進農民致富、村集體增收。”滁州金弘安米業有限公司綜合部部長范瑞松對記者說。
作為當地糧食加工龍頭企業,金弘安米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加工業帶動糧食種植,先后在當地流轉了5.7萬多畝土地,通過“公司+合作社+示范區+農民”經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吸收勞務用工,與廣大農戶建立長期穩定的利益聯結關系。同時,通過拓展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產品價值,幫助農民擺脫傳統種植養殖業收益低的困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直接帶動約1萬名農民從事高科技農業生產和生態旅游服務業,實現“以企帶村、以村促企、村企互動”。
“我們與當地農戶簽訂面積12萬畝的優質稻谷訂單,按優質優價每年收購農民的稻谷6萬噸,為周邊農戶提供了600多個就業崗位。”范瑞松告訴記者,助力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同時,企業自身也獲得發展,實現村企“雙贏”。
在來安縣大英鎮,作為金弘安米業的種植業板塊,安徽耘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6000畝核心種植區土地平整、配套完善,由當地村民分片從事農業生產。“我們對農藥、肥料的使用有嚴格要求,有機稻農田可散養鴨子,既可吃蟲子,糞便還田還能增肥,生產出的大米最高能賣到7元1斤。”基地工作人員胡守健對記者說。種植區附近,耘泰研學基地“耘泰慧谷”,每年有大量中小學生前來參加農耕體驗、自然課堂、素質拓展等特色活動。
依托金弘安米業,大英鎮廣洋村聯合轄區內其他4個村抱團發展,利用項目資金與安徽耘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展村企聯建,深化利益聯結,促進產業發展壯大。2017年以來,先后爭取項目資金1170余萬元,建設有機蔬菜大棚、糧食倉儲用房、糧食烘干房、現代農業科技培訓中心等,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配套設施,延伸產業發展鏈條。
“雖然土地流轉出去了,但我還能在家門口干活,收入還比以前高了不少。”大英鎮村民秦康將家里的10畝地流轉給了金弘安米業,每年有7000元租金收入,平時在該公司的農場和米廠里干活,每個月還有4000元工資,成了既有租金收入又有工資收入的“雙薪”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