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0月28日電(記者馮源)浙西北山區生活著一種極為珍稀的兩棲動物——安吉小鯢。它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定為“瀕危”等級。浙江自然博物院科學研究部主任陳蒼松帶領學生們在研究中發現,安吉小鯢的幼體(蝌蚪)有自相殘殺的習性,這是它們在艱苦的生存環境下形成的“勝利大逃殺”繁殖策略。相關論文已在國際學術期刊《動物》在線發表。
安吉小鯢于1990年被發現,1992年正式命名,目前只在安吉縣龍王山、杭州市臨安區清涼峰等4處山區有分布,主要生活在海拔1300-1600米的山區泥炭蘚沼澤濕地中。如今,安吉小鯢在野外的性成熟個體(成體)只有500尾左右。
圖為安吉小鯢產下的卵膠囊。(受訪者供圖)
陳蒼松告訴記者,安吉小鯢在冬季到春初在清澈的水坑繁殖,但只有1%-3%的受精卵能夠完成變態發育,成為性成熟成體。絕大多數蝌蚪都成了同類的食物,這種習性對于安吉小鯢的人工繁育和野外種群復壯很是不利。
圖為安吉小鯢的蝌蚪。(受訪者供圖)
研究發現,與蛙類、蠑螈類等兩棲動物相比,安吉小鯢的胚胎里卵黃含量明顯偏少,而它們繁殖的水坑面積又非常小,最大的也就2平方米左右。
“在同一個水坑里,最多時可以孵化出2000尾以上的蝌蚪,種群內生存競爭壓力很大。”陳蒼松說,安吉小鯢胚胎里卵黃含量低,說明“母胎”自帶“干糧”不足。蝌蚪要食用浮游生物,但冬天的繁殖水坑里浮游生物又極少。
圖為安吉小鯢成體。(受訪者供圖)
因此,安吉小鯢的蝌蚪們要靠吞食同類來補充營養,先孵化的吃后孵化的,長得快的吃長得慢的,形成了獨特的繁殖策略,研究人員稱其為“勝利大逃殺”。研究還發現,安吉小鯢分批產卵,會在前一批卵要孵化時產后一批卵,導致前后兩批蝌蚪有明顯體形差異,強化了同類捕食。而安吉小鯢胚胎中卵黃含量明顯偏少的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事實上,不少小鯢科動物都有同類捕食的情況,但是安吉小鯢的這種情況最為明顯,這應該是在長期演化中形成的。它們選擇在冬天繁殖,就是為了躲避蝌蚪的天敵。
“安吉小鯢現在還能保持一定數量的有效種群,說明這種生存策略也有合理性。”陳蒼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