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全媒體記者湯 玨 通訊員郝騰飛)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深化社會救助制度綜合改革,著力健全完善分層分類、城鄉統籌、制度完備、高效順暢的社會救助體系,切實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不斷提升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擴圍增面。出臺《關于切實做好鞏固拓展民政領域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滁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規程》等文件,將“單人保”、家庭收入和家庭財產標準等要求進行適當擴圍;將特困救助供養覆蓋的殘疾人進行擴面,未成年人年齡從16周歲延長至18周歲。
堅持數據賦能。健全監測預警機制,建成全市社會救助大數據信息系統,加強民政、醫保、衛健、殘聯等部門協調聯動,及時預警發現可能需要救助的低收入人口。建立低收入人群數據庫,變“人找政策”為“數據找人”。加快推進“互聯網+社會救助”融合運用,取消可以通過國家或地方政務服務平臺查詢的相關證明材料,實現社會救助無紙化審核審批,縮短低保(臨時救助)辦理時限。
堅持分類認定。建立“一次申請,分類審核認定”工作機制,根據申請人家庭經濟狀況調查結果,實施分類救助。對遭遇突發性、緊迫性、災難性困難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人員,取消戶籍地、居住地申請限制;對新申請的低保或特困人員,在審核確認后的3個工作日內,按照申請對象審核確認的人均月補助標準發放臨時救助金。
堅持多元幫扶。構建“物質+服務”綜合救助模式,為特困供養人員購買住院醫療護理保險,為困難老年人家庭實施適老化改造,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低保家庭中的70歲以上老年人等社會救助對象,提供探視走訪、家政保潔、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務。充分發揮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建立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銜接機制,推動村(社區)成立“救急難”互助社,滿足困難群眾多樣化救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