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4年9月18日8版)
中新蘇滁高新區標準化廠房。
滁寧城際鐵路滁州段。
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晶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滁州華瑞微電子公司晶圓制造車間。
長電科技(滁州)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美麗的滁州明湖。
頂山—汊河、浦口—南譙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加快突破,已落地億元以上項目124個、總投資960億元,其中百億元項目3個;中新蘇滁高新區展露新姿,已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超500億元,累計招引產業項目超300個,努力打造省際合作的典范、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典范;滁寧城際鐵路滁州段開通運營,滁寧同城化正從夢想照進現實,“軌道上的長三角”加速形成;南京知名醫院、學校紛紛在滁州設立分院(校),開展緊密合作共建,讓滁州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醫療、教育資源……
近年來,滁州市始終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為最大機遇、最大勢能、最大紅利,創新完善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工作機制,探索建立與滬蘇浙地區跨區域產業轉移、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合作的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探索“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一體化發展新模式。同時,以“融圈進群”為方向,以省際毗鄰地區和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建設為重點,深度嵌入長三角產業鏈、創新鏈,借東風、搭平臺、促合作,全力打造鏈接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的重要節點城市,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目前,滁州市有共建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4個、省際產業合作園區4個,跨省合作平臺數量和體量均居全省第一。近三年引進滬蘇浙地區億元以上項目超800個,實際到位資金居全省第一。滁州市經濟總量穩居全省第三、全國百強,正加快打造安徽高質量發展重要一極。
主動融入 持續擴容“朋友圈”
滁州市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為首位戰略,堅定不移東向發展,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勇當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排頭兵”。
跨區域“牽手”,打破的是常規,創新的是機制。滁州市借力政策東風,持續深化與滬蘇浙地區對接合作,與長三角地區共繪“一張藍圖”,共同編制《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合肥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十四五”規劃》《滁寧一體化發展國土空間戰略規劃》等規劃20余個,在空間發展、綜合交通體系規劃上與合肥、南京無縫銜接,努力實現一張圖規劃、一盤棋推進、一體化管理。
近三年來,滁州市黨政代表團16次赴滬蘇浙考察交流,先后選派50余批近300名干部赴滬蘇浙跟班鍛煉“取真經”。與上海市楊浦區、徐匯區實現黨政代表團常態互訪;與南京、蘇州等地建立常態化議事協商機制,高位推進跨區域重點合作事項落地落實。滁州國際(虹橋)會客廳在全省率先啟用,與滬蘇浙城市合作實現縣(市、區)、園區全覆蓋……
平臺共建 打造合作新典范
滁州市以建好合作平臺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支撐,主動作為、率先突破。頂山—汊河、浦口—南譙2個省際毗鄰區新型功能區被寫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滁寧兩地簽署“1+2”合作框架協議,成立寧滁新型功能區管委會,建立“領導小組+管委會+開發主體”管理運作機制,雙方共編規劃、共設基金、共建園區、共同運營。啟動建設以來,落地億元以上項目124個、總投資960億元,其中百億元項目3個,分別為捷泰新能源、飛利浦空調、晶隆半導體。天長—六合、明光—盱眙2個省際毗鄰區新型功能區多點發力,一大批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在全省率先揭牌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鳳陽省際合作園區、江寧—明光合作產業園、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定遠合作產業園,已簽約項目43個、總投資超248億元。此外,還依托合肥都市圈輻射帶動,共建合滁定遠、全椒兩個合作園區,串起了滁州發展的“聚能環”。
滁州市全面學習借鑒蘇州工業園區成功經驗,高標準打造中新蘇滁高新區,園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超500億元,累計招引產業項目超300個、75%來自滬蘇浙地區,入駐各類市場主體700余家,努力打造省際合作的典范、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截至目前,滁州市共建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4個、省際產業合作園區4個,跨省合作平臺數量和體量均居全省第一。
招大引強 深度嵌入產業鏈
招商引資、招大引強是“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滁州推深做實產業鏈“鏈長制”,圍繞八大產業鏈,積極引進培育上海、蘇州、南京等地主導產業上下游配套企業,促進產業組團式承接、集群式發展,積極嵌入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加快打造長三角新興產業聚集地。近三年來,引進滬蘇浙地區億元以上項目超800個、實際到位資金居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實現百億產業項目、特色產業集群、上市企業縣(市、區)全覆蓋。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新三樣”產業加速壯大,連續3年舉辦全國光伏行業大會(論壇),全球光伏20強企業有10家落戶滁州,去年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產值1362億元、增長56%,正全力打造全省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第一城、動力電池產業第二城、新能源汽車產業第三城。
區域協同創新,是長三角在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進程中需要不斷探索、協同發展的關鍵。圍繞合作共建,滁州市加入長三角創新創業發展聯盟和“雙創券”試點區域,與上海市楊浦區、徐匯區政府開展協同創新戰略合作,探索共建“科創+產業”伙伴園區、打造“研發制造飛地”等。人才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案例獲評“全國百佳案例”,蟬聯“中國最佳引才城市”、系全省唯一。加強與長三角地區高校科研院所等戰略合作,促進更多創新成果來滁州落地轉化。此外,滁州市積極參與南京都市圈科技創新生態建設,在區域創新發展、資源開放共享、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合作交流等方面加強合作,構建共同發展新格局。
滁州市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建成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35個,每年銷往長三角地區優質農產品總額超500億元。連續兩年舉辦長三角綠色食品加工業(小崗)大會,共簽約引進農業項目41個,投資額居全省第一。該市還突出農文旅一體發展,以江淮分水嶺風景道為主線,謀劃建設康養項目、特色民宿,打造點上有風韻、線上有風光、面上有風景、文化特色鮮明的長三角康養旅游目的地。加入長三角文旅一體化合作聯盟,每年赴長三角重點城市舉辦文旅推介會,2023年接待游客3680萬人次、旅游收入330億元,均增長70%以上。
共建共享 民生實事成效顯
10年謀劃,5年建設,作為全國首條跨省城際鐵路以及長三角地區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標志性項目,滁寧城際鐵路起點站位于京滬高鐵滁州站,終點站位于建設中的江蘇省南京北站,全長設站17座,其中地下站3座,高架站14座。全長49.66公里的滁州段已于去年6月28日連線,隨著全長約55.35公里的滁寧城際鐵路滁州段開通運營,全國首條跨省城際鐵路以及長三角地區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標志性項目讓滁寧兩地的時空距離進一步拉近。今年,滁寧城際鐵路南京段也已開工,兩地同城化即將成為現實。
交通基礎設施的全方位互聯互通是“同城化”的關鍵。滁州編制沿南京江北新區扇形區域交通運輸發展規劃和快速通道布局方案,謀劃寧滁一體化協同發展交通重點項目近30個。連接江蘇的省際高速公路共9條,大多連通南京,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車里程全省第一。與滬蘇浙形成了8條高鐵城際、15條高速公路、9條水運航道、5個內河港口的“鐵公機”互聯互通交通網絡,共同打造“高速上的長三角”“軌道上的長三角”“航道上的長三角”“翅膀上的長三角”。此外,滁州還開通至南京公交班線6條,占江蘇全省開通省際毗鄰公交線路總數的近十分之一。滁州公交“亭城通”市民卡與南京等全國110個城市實現聯網互刷。
“好鄰居”變“一家親”,協同共進唱好“同城記”。滁州還深化共享南京的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為“寧滁同城化”提供了“最強黏合劑”。
醫療方面,滁州通過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聯體或專科聯盟等形式與長三角醫療機構合作項目200個。滁州市民通過南京都市圈預約掛號平臺,可在包括滁州在內的都市圈9市1區133家醫院8755個醫學專科預約掛號。滁州市一院加入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天長市人民醫院、明光市中醫院加入了南京腦科醫院醫聯體,南京兒童醫院在滁州城區和全椒縣等地設立了3家分院。
教育方面,滁州從幼教、義教、職教、高等教育等多個領域積極引進南京的優質教育資源。多所寧滁學校結對,包括滁州市田家炳學校和南京金陵中學河西校區等。南京市瑯琊路小學、南京市夫子廟小學等知名中小學陸續在滁州設立分校。除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在滁設分校外,滁州還在深化與南京工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在寧大校大院大所的合作,打造“研發+制造”科創飛地。
政務服務方面,滁州深化與長三角城市政務服務合作,探索建設統一開放的“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在全市行政服務窗口,已實現148項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172項事項南京都市圈“跨域通辦”。安徽省首張“跨省通辦”營業執照在來安縣與浦口區“跨省通辦”專窗發放。南譙區探索推行工程建設項目承諾審批、容缺審批制度改革,并建立了省際跨界一體化示范區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機制。
“融圈進群”,滁州步履不停,蘇皖兩省一體化通勤圈、產業圈、生活圈建設初見成效。
(本版文圖由中共滁州市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