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實施系列教育綜合改革政策舉措——
質量與公平并進,奏響教育主旋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近年來,安徽省實施一系列教育綜合改革政策舉措,辦出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基礎教育,推動全省教育面貌發生格局性變化。
“體量優勢”邁向“質量優勢”
新學年開學,合肥市一批新建優質幼兒園和中小學校正式迎來新生。該市今年已建成交付項目99個、新增學位8.7萬個,這批新增學位大大緩解了城區就學壓力。
記者對部分代表性新學校進行探訪時發現,新學校不僅提供了更多學位,更提升了辦學條件。包河區的童享時光合肥市關麓路幼兒園,以非遺文化與音樂為特色,配備有奧爾夫音樂教室和一系列全新的樂器設備。此外,入園處還設立了一個小游園、一片家長等候區、一所公廁。“近年來,我們在新園建設中,這‘三件套’都是標配。”合肥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暖心“三件套”極大緩解了家長上下學接送難、休息難、如廁難等實際問題,讓教育更有溫度。
近年來,安徽省一直以“德智體美勞”五大行動為重要抓手,進一步完善“五育并舉”教育體系,不斷優化教育生態,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合肥市在新校園建設時,最大限度地將“陽光、綠地和空間”融入其中。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學嘉山路校區建設采取架空、穿插、拼疊、錯動、屋頂花園等手法,使建筑本身成為聯系校園眾多功能及區域的紐帶。多功能屋頂平臺也被賦予了不同的使用功能和教學意義,豐富了校園的第五立面,為實施德育鑄魂、智育提質、體教融合、美育熏陶、勞動促進等“五大行動”,全面提高育人質量,打下了堅實的硬件基礎。
均衡發展增強群眾“獲得感”
安徽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在注重提升教育質量的同時,還堅持教育事業的公益屬性,把促進教育公平融入各方面各環節,不斷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教育差距。
安徽師范大學附屬淮南高新學校是淮南高新區管委會與安師大教育發展集團合作創辦建立的。安徽師范大學雄厚的基礎教育實力,為這所新校帶來了國內知名教育團隊以及優質教育資源,讓這所新學校迅速成為當地老百姓交口稱贊的“好學校”。為了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該校的110名教師每年都會參與安師大教育發展集團開展的網絡研修、集中研修和跟崗研修,學習回來后還組建課程研發團隊,將國學課、繪畫課、科學課納入學校特色課程。
由于歷史原因,皖北地區長期是全省教育發展的“洼地”。皖北要振興,教育要先行。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發展集團充分發揮集團化辦學優勢,積極推進優質教育資源下沉,強化校長“領頭雁”作用,積極搭建教研支撐平臺,目前已在淮南、亳州、淮北等皖北地區合作辦學7所,在校生超過1.6萬名。
當前,包括安徽師范大學在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淮北師范大學等6所在皖高校遴選直屬優質學校或有實力的教育集團,通過委托管理等形式組建教育集團,對口支持皖北8市。此外,安徽省還積極推進合作地市之間簽訂結對合作協議,帶動皖北地區一批新校、弱校、鄉村學校發展,讓更多皖北學子享受到優質基礎教育資源。
“更高站位”激發“更多活力”
日前,在2024年中國中小學生手球錦標賽暨全國青少年手球傳統學校錦標賽上,合肥市翡翠學校手球隊、合肥市五十中學東校教育集團西園校區手球隊和合肥市廬陽高級中學手球隊,分獲不同組別冠軍。
近年來,越來越多安徽學子的身影出現在全國各類大賽中,也斬獲了更多的獎項。這些成果離不開教育評價改革堅實的引領作用。安徽省不斷完善針對不同主體、不同學段、不同類型、不同成果等的分層分類評價標準,堅決破除“五唯”頑瘴痼疾,讓教育改革向著正確方向發展。
在全球數字化大潮中,安徽省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深化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整省試點,加快推進教育新基建,深化中小學智慧學校應用,促進師生數字素養提升,切實推動數字教育賦能教育綜合改革。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背景下,安徽省抓好長三角教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工作,加強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早在2012年,安徽省便積極加入長三角中小學名校長聯合培訓計劃。2018年12月,滬蘇浙皖教育部門共同簽署《長三角地區教育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戰略協作框架協議》《長三角地區教育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共建基礎教育校長及教師培訓聯動平臺,構建‘影子校長、影子教師’的后備人才聯合培養機制”。自此,安徽走上了一條加速對接滬蘇浙名師名校長培養,完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緊密協同機制,梯次設置和實施中小學名校長聯合培訓的道路。如今,越來越多的安徽名校、名師走上長三角舞臺,展示出安徽教育的自信。
據悉,安徽省還將以“市級統籌、縣區落實、學校實施、優勢互補、互利合作”為原則,持續設立交流培訓、跟崗掛職等各類項目,讓教師校長交流培訓規模不斷擴大、渠道和形式更加豐富,把優質教育碩果送進更多市縣基層。(記者 陳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