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國內國際 > 正文

從2264億斤到13908億斤——農業發展碩果累累

新中國成立75年,寫下了農業發展巨變的偉大歷史篇章。從“新中國成立之初5億人吃不飽”到“進入新時代14億多人吃得好”,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人更能體會這條飽腹之路上的酸甜苦辣;沒有哪個年代,比現在更好解決了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吃飯難題。

黨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了新底氣,讓農民世代居住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有了新希望。一幅和美的農業農村畫卷,正在華夏大地上鋪展。

走出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農產品供給嚴重短缺,“吃飽飯”曾經是一件難事。中國人有過很長一段憑“票”吃飯的日子,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紙,直接關系吃飯的權利。這背后是當時農業生產力的低下。1949年,我國糧食平均畝產僅68.6公斤,全國僅有13臺聯合收割機。

隨著農業經濟的進步和農村改革的推進,農產品市場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曾經緊俏的米票、面票等風光不再。1993年,糧票徹底退出流通,定額定量供應的計劃配給制成為歷史。市場化改革解除了計劃經濟對農業生產的束縛,此后,糧食產量連續跨越了幾個臺階。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來抓,提出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我國糧食生產開創新局面,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數據顯示,糧食總產量由1949年的2264億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億斤,增長5.1倍;2023年人均糧食產量493公斤,不僅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

糧食安全不僅是數量上的,更是質量上的。我國著力解決農業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切實把糧食種植結構調活調優。糧食生產從粗放式追求數量為主逐步向質效并重轉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糧食生產走向高質量發展道路。近年來,我國大力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取得了節水抗旱小麥、超級稻等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

從5億人吃不飽到14億多人吃得好,中國向世界講述著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傳奇故事: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事實勝于雄辯,中國用舉世矚目的成就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在人多地少水缺的發展中國家,糧食生產屢獲豐收,證明國家重農抓糧的政策方向是正確的,體現了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的道路自信。

重要農產品實現穩定多元供給

中國14億多人,每天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23萬噸肉、9萬噸禽蛋、10萬噸奶。應對如此旺盛的食物消費需求,裝滿“米袋子”的同時,“肉盤子”“菜籃子”“果盤子”也要給力。

從內湖的大水面養殖到深遠海的海洋牧場,從東北的林果到天山腳下的水果,從西南的高原農業到西北的旱作農業……利用多樣農業資源、發展多元農業形態,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近年來各地建立多元化農產品供給體系。多元穩定的供給,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林牧漁業經濟學會秘書長劉長全說,我國居民膳食呈現多元化趨勢。樹立大食物觀,不僅要在耕地上做文章,還要面向整個國土空間要食物,這為林牧漁業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林牧漁業比重占到近一半。豐富多樣的畜產品、水產品、林業食品是保障農產品供給的組成部分。

畜產更加多樣。改革開放后,特別是1985年國家放開豬肉、蛋、牛奶等畜產品價格后,畜產品產量不斷攀升。黨的十八大以來,畜牧業現代化、規?;M程加快。隨著居民消費越來越趨向于健康化多元化,肉類生產結構不斷調整優化。1985年到2023年,豬肉占肉類總產量比重由85.9%下降到59.4%,牛羊肉比重由5.5%上升到13.2%,禽肉由8.3%上升到26.3%。

水產更加健康。我國確立了“以養殖為主”的漁業發展方針,水產品產量從1989年起穩居世界首位。2023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達到7116萬噸,比1949年增長157倍,年均增長7.1%。黨的十八大以來,漁業加快轉型升級。稻魚綜合種養、多營養層級立體養殖等生態養殖模式不斷推廣,休禁漁制度進一步調整完善,“伏季休漁”“十年禁漁”“增殖放流”“海洋牧場”等各項措施的實施,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

現代農業體系逐步建立

中國農業不僅數量安全、形態多樣,而且質量向好、動能調綠、結構調優。我國逐步建立現代農業體系,質量興農,產業結構不斷調新;綠色興農,要素支撐持續優化。發力農業產業體系,讓競爭力不斷增強;構建農業經營體系,使田野涌現新動能。

看綠色。我國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這不僅反映在農業綠色發展指數的增長上,還體現在耕地質量保護、水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和生物資源保護等方面。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實驗室主任何可表示,通過不斷推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中國正逐步構建一個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新模型,為全球農業綠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看科技。超級雜交稻、緊湊型玉米、無人植保機、果菜收獲機……泱泱大國的農田里,億萬農民以科技為筆,不斷書寫農業新篇。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科技取得長足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2023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3.2%,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陣。近年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科技興農成為現代農業的主旋律。

看農田。良田是農產品生產的基礎,也是農業永續發展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推進灌溉水源保障和灌區建設改造,農業生產條件明顯增強,農業基礎更加穩固。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以上,完成10.58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

砥礪奮進七十五載,農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了“壓艙石”作用。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億萬中國人民的辛勤耕耘、不懈奮斗下,中國飯碗將端得更牢。(記者 喬金亮)

責任編輯:郭新星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加入我們 | 版權聲明 | 手機訪問 | 網站地圖 | 留言反饋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傳部主辦 滁州日報社承辦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報社 版權所有
皖網宣備3412015001號 皖ICP備11004325號-1 熱線電話:0550-302268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亚洲日本视频| 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 少妇高潮喷潮久久久影院|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换爱交换乱理伦片| acg全彩无遮挡口工漫画网址| 日本人内谢69xxxx| 亚洲啪啪av无码片| 福利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三级日产三级韩国三级| 金8国欧美系列在线| 天天在线天天综合网色| 中文字幕黑人借宿神宫寺|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完整版免费高清| 任你躁在线精品免费|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 女人张腿给男人桶视频免费版|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欧美成人性色生活片|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视频|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91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鸦窝|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 男女午夜性刺激| 又粗又大又爽又长又紧又水| 青青国产线免观看手机版精品| 国产精品2018| 91亚洲精品视频| 天堂av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一进一出60分钟免费视频| 日本三级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麻豆|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亲密爱人之无限诱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