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鎮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為宣傳載體,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不斷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社會化、專業化,積極探索和實踐“志愿服務+”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志愿服務+移風易俗” 提升群眾“精神面貌”
“現在的風氣比以前好多了,以往那種大操大辦、互相攀比的場面逐漸減少了,鄉親們身上的‘金錢味’變淡了,人情味更濃了,民風變得更加淳樸了。”臨淮關鎮臨淮村村民朱先生說道。
臨淮關鎮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加強群眾思想教育和引導,深入街頭巷尾,引導群眾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厲行節約,倡導群眾破除鋪張浪費、大操大辦、厚葬薄養、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同時,指導各村(社區)編制符合民意的《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和禁毒禁賭會等“一約四會”制度,加強村民基層自治能力,涵養村風民風,增強村民主人翁意識,真正做到村里事情村民定。
2024年以來,臨淮關鎮開展移風易俗、文明用餐、文明用網、“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等講文明、樹新風、揚正氣、促和諧的志愿服務活動80余場次,發放宣傳單頁4500余份,受益群眾達5000余人次。
“志愿服務+環境整治” 增強群眾“幸福指數”
“現在生活環境變得越來越好,經常有環衛工人打掃垃圾,道路整潔干凈。”臨淮關鎮長春社區居民王女士說道。
為進一步增強美麗鄉村“容顏”,打造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近年來,臨淮關鎮持續深化愛國衛生運動,以“五清一改”為抓手,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每周各村(社區)定期開展“周五扮靚我的家”文明創建志愿服務活動。同時,組織志愿者對街道車輛亂停放、交通行為不規范、亂貼小廣告等“臟、亂、差”現象進行集中勸導和整治,定期清理敬老院、五保戶、邊緣戶等屋前屋后衛生垃圾,幫助困難群眾提高環境衛生質量,有效提升了群眾生活幸福指數。
“志愿服務+扶貧幫困” 關愛群眾“暖人心”
“每逢節假日,鎮、社區工作人員都會給我們送來米、油等生活物資。”臨淮關鎮臨西社區居民梁惠蓮笑著說道。
近年來,臨淮關鎮精準了解群眾需求,時刻關注留守兒童、孤寡老人、困難黨員等弱勢群眾日常生活動態,為孩子們送去體育用品和繪畫筆等學習用品,撫慰和解決孤寡老人、困難黨員的生活難題;定期開展殘疾人困難群體走訪活動,為他們提供物質幫助和精神慰藉,并結合“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在中華傳統節假日送上愛心慰問大禮包,使困難群眾真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據介紹,2023年,臨淮關鎮累計發放農村低保金208萬元,分散特困供養金和護理費64.77萬元,孤兒生活救助3.45萬元,困難殘疾人補貼64.8萬元。(吳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