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4年6月6日2版)
原來只有20多位老人就餐的老年食堂,提升改造后更名為社區食堂,從只供中餐變為一日三餐,就餐量增了近十倍,廣大居民得實惠,運營企業脫困境。
近日,臨近午飯時間,記者走進位于滁州市瑯琊區育新路的一家老年食堂,如今這里已更名為“南橋社區食堂”,食堂內座無虛席,正在用餐的食客中既有老年人,也有年輕人,大家一邊品嘗著可口的飯菜,一邊嘮著家常。
“變化不小,不僅環境好了,而且一日三餐都能來吃,現在我和身邊的老姐妹幾乎天天來,把這里當成了自家食堂。”85歲的李奶奶樂呵呵地對記者說。
“以前這里叫老年食堂,雖然我家就住在附近,但一看是‘老年食堂’,也不好意思進來。”正在用餐的市民李智告訴記者,前不久,老年食堂變成了社區食堂,便帶著家人來試試,環境和飯菜口味都不錯。
“現在每天有近200人來就餐,其中不少是年輕人。人氣旺了,我們干好養老事業的信心也更足了。”承接南橋社區食堂運營事務的安徽國民養老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魏莉說。
記者了解到,今年年初,國民養老公司接手運營南橋社區老年食堂時,每天只有二三十位老人來用餐,運營陷入困境。“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對原老年食堂進行提升改造,更換名稱,向社區居民提供全年齡段、全時段就餐服務。”魏莉告訴記者,公司優化服務,一方面豐富餐品種類,另一方面提供低償送餐上門服務,解決轄區臥床、殘疾、行動不便老年人“就餐難”問題。
“為了吸引周邊居民走進食堂,我們推出了1元隨便喝、堂食無限續的營養粥,同時還加強食堂的規范化管理,確保食品衛生安全。”魏莉說。
瑯琊區民政局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工作人員周瑩潔介紹,作為一項暖民心行動,老年助餐服務通過為老年人提供每頓1元至5元不等的中餐補助,為很多城鄉老人帶來便利。但在實際運行中,不少地方的老年食堂都遇到了經營困難,僅靠政府補貼難以維持。南橋社區食堂的成功試水,為破解此類問題探索出一條新路徑。目前,瑯琊區的老年食堂正陸續進行更名和提檔升級。“讓社區食堂逐漸火起來,讓運營者有賺頭,才能讓更多的老年人以及附近的群眾享受到更優質的助餐服務。”周瑩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