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椒縣有這樣一個人,她曾每年有上百萬元的穩定收入,卻在2013年毅然放棄安逸的生活,回到全椒老家,投資200多萬元在十字鎮百子村,當起了職業農民,以實際行動為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帶動村民群眾、貧困戶增收脫貧致富。她就是全椒銀花家庭農場場長張銀花。
一份信念 毅然返鄉創業
2013年,張銀花的母親患上了癌癥,那段時間,作為獨生女的她在病房里陪護著母親共同熬過了最艱難痛苦的3個月,直到母親出院。在母親病房里,一個7歲的小女孩身患癌癥,彌留之際,那句“阿姨,我希望以后能掙大錢把病看好!我真的好想長大!”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于是,她毅然決定放棄百萬年薪,回鄉創業,為了自己的母親,也為了能夠幫助貧苦的鄉親父老!
2013年9月,張銀花在百子村承包了1000畝土地,搞起了稻蝦連作。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4年5月的連日大雨,所有田地全部被淹,之后補栽的水稻又因為穗頸瘟病災幾乎顆粒無收,全年近200萬元投入化為泡影。即便是這樣,她也一分不少地支付了在她農場打工的10多人30多萬元的工錢。走在田埂上,望著地里枯倒的稻子,外表柔弱卻內心強大的張銀花沒有氣餒。之后她又想辦法籌集了100多萬元,對農場的防洪、道路、田塊進行了完善。“我就是一個不怕輸的人,有一股干勁。”越輸越不甘心的張銀花下定決心,一定要打個漂亮的翻身仗。
技術不行,就找專家;基礎不強,那就再投入……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張銀花的農場拓展到了1000多畝,她的干勁更足了,在現有產出的基礎上深入挖潛,讓銀花家庭農場成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省級家庭農場和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帶動周邊諸多群眾“追風”走上“共富路”。“農場主”張銀花還先后獲得全國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安徽省糧食生產先進個人、“滁州好人”、滁州市勞動模范、滁州市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一份善舉 助力農戶扶貧
張銀花選擇回鄉發展,創業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她是想幫助廣大貧困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一次偶然機會,她來到村民謝超山家時,她震驚了!眼前兩間破敗的瓦房,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一輛破舊的自行車靠在發黑的墻角。從聊天中得知,64歲的謝超山是個單身漢,也沒有子女,是百子村的貧困戶。內心難受的她當即決定,要幫謝超山渡過難關,過上好日子!一過完年,謝超山就來到了她的農場務工。
人善聚人氣,付出總有回報。2015年,張銀花的農場喜獲豐收,當年的純利潤就達30多萬元。這一年,謝超山在農場拿到了3萬多塊錢的工資,這是老謝這輩子掙過最多的一筆錢。
張銀花來到百子村這幾年,究竟幫助過多少人?她笑道“沒算過這個”。村里的干部說,經她手把手傳授經驗,成功脫貧甚至致富的貧困戶有5戶,每年在她農場打工的貧困戶總人數在3000人次,在她的幫助下搞起稻蝦連作養殖的達60多戶。
回顧10年來的歷程,她是家鄉發展的參與者,也是時代變遷的受益者,展望未來的奮進征程,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她將聚焦農村創業重難點問題,履職盡責,奮力作為,彰顯人大代表的初心使命。做新時代的奮斗者、新使命的擔當者、鄉村振興的實踐者,和廣大同胞一起,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