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漢青
汪漢青,男,1970年6月生,明光市西桃園國有林場尖山轄區護林員。汪漢青8歲跟隨父母來到林場,目睹父母扎根林場40年,用汗水將萬畝荒山變蔭蔭綠林,成年后的汪漢青繼承父親的護林事業,堅守林場33年,除了雨雪天氣,每天天不亮就出門,帶上鐮刀水壺,翻山越嶺,觀察火情,查看野生動植物生長情況,向進山的村民宣傳防火知識等,每天徒步巡山6個小時以上,累計步行約 5萬公里。擔任護林員以來未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林木盜毀事件;汪漢青勤學業務,苦練防火滅火技能,多次代表縣、市參加技能競賽,屢次斬獲佳績。汪漢青獲評2021年安徽省森林草原防滅火技能競賽團體三等獎、2022年滁州市森林草原防滅火業務技能競賽滅火機組個人第一名。
子承父業,接過“接力棒”
作為一名“林三代”,汪漢青將青春和汗水都留在了林場的土地上。
汪漢青的爺爺奶奶是西桃園林場第一代工人,父母是西桃園林場尖山轄區護林員,從8歲那年起,汪漢青便跟隨父母搬到了林場生活。盡管周圍人跡罕見,住的還是不通水電的茅草屋,但汪漢青還是愛上了與林為伴的日子。
1991年,剛滿21歲的汪漢青被分配到魯山林場工作,“我的工作是種樹,冬天要上山挖樹窩,每天天不亮就出門,地被凍得硬梆梆,鐵鍬根本扎不透,一天下來滿手都是血泡;春天要背著馬尾松苗上山種樹,一畝地種425棵,每年分給我的種植任務少說也有上萬棵松樹……”汪漢青回憶說。在林場種了兩三年樹后,他又進了木材加工廠。由于林場的效益大不如前,迫于生計壓力,身邊的同事紛紛離職,汪漢青猶豫再三還是選擇了停薪留職,繼續留在了林場。直到2017年6月國有林場改革后,汪漢青才申請回到尖山轄區從事護林員工作。
搬回童年時期居住過的護林員住房后,汪漢青自己花了5000塊錢,買了一輛五羊本田摩托,開始了早出晚歸的巡山生活。剛開始老伴不理解他主動申請做護林員的做法,后來心疼他受罪,干脆也從城里來到護林點,和汪漢青成為一對扎根深山老林里的“守山人”。“吃的是粗茶淡飯,斷水斷電是家常便飯,常常幾天見不到其他人影。”這樣的日子,汪漢青夫妻一堅持就是7年。
守得住青山就要耐得住寂寞。尖山護林點離集鎮有十幾公里,汪漢青和家人聚少離多,一年也難得回城見幾回老母親。“母親經常說看不看她無所謂,把林子看好才要緊,因為她當年也是護林員,知道護林的意義重大。”
不畏艱辛,當好“守護者”
因為長期從事體力勞動,汪漢青患上了腰間盤突出,最嚴重的時候在床上躺了近一個月,連地都下不了。醫生也時常叮囑他,不能再繼續從事高強度工作。“他每次當著醫生的面說好好好,一轉頭還是天天在外面跑。”汪漢青老伴抱怨道。
巡山工作又苦又累,天不亮就要出門,天黑了還沒回家,林區面積近萬畝,一天下來步行2萬多步、騎行20多公里都是常態,但汪漢青從來不抱怨。夏天烈日炎炎,森林里蚊蟲、土蜂、毒蛇隨處可見。2018年夏季的一天,汪漢青在巡山時不小心驚動了一群土蜂,臉上被蜇了好幾下,不出二十分鐘,整張臉都腫了起來,眼睛都睜不開,去衛生院打了幾天點滴才好轉。冬天山里草木干枯,寒風凜冽,森林火災隱患極大,汪漢青只能加大巡查力度,一跑就是一整天。“外面冰天雪地,車子不好騎,只能靠兩條腿走,兩三個月就要換一雙鞋子,臉被曬成‘黑包公’、手被凍成‘紫茄子’都是家常便飯。”
2021年春季的一天,汪漢青在巡山時發現半山腰的草地上隱隱閃出火光,憑著經驗,他一眼就判斷出這是林下過火,通常情況下只要撲滅著火的草皮就可以了。就在他用對講機向林場匯報的時候,忽然間想起山坡后面有一片杉木,杉木易燃,一旦著火就沒法撲救。想到這里,他顧不上等同事到來,立刻拎起20斤重的滅火器,一口氣沖上300多米外的山坡,開始奮力撲火,十幾分鐘后,同事們匆匆趕來,和他一起撲滅了這場火情。危機解除后,汪漢青整個人直接癱倒在了地上,直到這時,他才發現自己的防火面罩都被烤化了,軟趴趴的像面條一樣。“又緊張又累,雙腿發軟,緩了好久才站起來。”談起這件事,汪漢青仍舊心有余悸。
有付出就有回報,汪漢青守護林區7年來沒有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盜伐盜獵事件,他也因此受到場領導及市局領導的一致肯定。
苦練本領,交出“好答卷”
“護林是一門技術活,遇到火災該怎么處理,碰到野生動物會不會辨識,發現病蟲害能不能做到基礎防治……”汪漢青一條條細數。成為護林員以來,他一直在學習各項技能,從最開始連手機都用不好,到現在已經能從網上熟練查找資料了。
2021年,汪漢青被選為滁州市代表,即將前往參加安徽省森林草原防滅火技能競賽。“這個比賽講究‘快、穩、準’,”汪漢青解釋說:“賽道10米長,寬1.5米。首先在起點放一塊紅磚,用滅火機吹著紅磚向前跑,要求用最快的速度跑一個來回,期間必須勻速控制紅磚前進,而且全程不允許碰到邊界線。”
為了拿到好成績,每天的巡山任務結束后,汪漢青還要舉著滅火機在院子里練習吹紅磚,一練就是幾個小時,往往要練到汗流浹背、胳膊酸痛才會停下來。因為練習強度過大,最開始的一個星期,汪漢青甚至連端碗筷都困難,老伴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勸他循序漸進慢慢來,他卻搖了搖頭:“時間緊,沒法慢慢來。”
在經過一個多月的高強度訓練后,汪漢青用汗水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先后榮獲2021年安徽省森林草原防滅火技能競賽團體三等獎、2021年滁州市森林草原防滅火競賽二等獎、2022年滁州市森林草原防滅火業務技能競賽滅火機組個人第一名,2023年,汪漢青又榮獲了滁州森防指防滅火比賽團體第二名。
2024年清明期間,汪漢青接到了防火任務,要求他全天待命,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必須在崗位上巡查。“吃飯只能吃干糧,睡覺要保持手機和對講機24小時開機,這些年一到清明基本上都是這樣過來的。”
在他的堅持宣傳下,附近村民的防火意識強了很多,有的改用鮮花祭拜,有的會帶一桶水過來,祭祀結束后隨手將火星澆滅。“老汪跟我們關系都很好,他說話我們也都愿意聽。聽了他的話,我家祭拜已經三年不燒紙錢了。”明光市自來橋鎮尖山村的黃某某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