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鳳陽縣圍繞兜底有力、銜接有序、政社互補的社會大救助體系建設,持續健全動態監測、分層分類、綜合救助等多項機制,帶領困難群眾共享社會建設成果。2023年以來累計發放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養、臨時救助資金1.78億元,有效保障2.4萬余名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的基本生活。
分層分類梯度救助
夯實基本生活救助。提檔城鄉低保標準,落實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動態調整、補助水平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2023年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至每人每月786元和757元,較2022年分別提高8%、5.5%。
健全專項社會救助。推動社會救助擴圍增效,為特困供養人員月發放94元至715元不等護理補貼,失能半失能人員集中供養率達到63%,實現特困人員醫療費用100%補償,推動社會救助從紓解“收入型貧困”向“支出型貧困”延伸。
完善急難社會救助。以縣社會救助服務站為樞紐,建立鎮級社會救助服務窗口17個、村(社區)社會救助服務站239個、“救急難”互助社239個,健全主動發現、快速響應和“一事一議、溫情操作”的“救急難”工作機制,開展臨時救助1865人次,發放救助金386.6萬元。
動態監測防錯補漏
做強政策銜接。加強社會救助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全縣6808名黨員干部包保34491名困難群眾,根據結對幫扶群眾的困難程度和致困風險,實行“定期探訪+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跟蹤反饋”全流程規范服務。
做優“應保盡保”。積極打造社會救助“一件事”,全面推行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下放,落實醫療等13個領域業務聯辦和協同精準救助。健全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機制,提前關注未在兜底保障范圍內的邊緣易致貧人口2136人,及時納入低保、特困供養292人。
做實“應退盡退”。建立核查工作機制,整合11個部門20類數據,將死亡人口、企業開辦、房產登記等作為監測預警對比數據源,通過線下核查,及時清退不符合條件的對象2387人。
多方協同形成合力
創新“專業+救助”。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投入700萬元為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留守兒童等提供助潔、助醫等專業照料護理服務,累計服務6.8萬人次,完成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改造760戶,為4425名特困人員購買住院護理保險。
實施“監督+救助”。主動公布縣、鄉兩級社會救助聯系方式,依托“皖救一點通”、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等平臺,結合線下走訪,實現多途徑遞送服務。探索建立社會救助家庭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對騙取社會救助待遇的相關人員實行聯合懲戒。
拓展“慈善+救助”。創新推出慈善信托業務,實施“從頭到腳的關懷”“向日葵的微笑”等志愿服務項目,開展“慈善助學”“心動亭城多學科疾病專項醫療救助”等系列救助活動,不斷提升困難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