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益蓮
田益蓮,女,1979年12月生,鳳陽縣中都街道云霽社區居民。2011年,田益蓮三歲的大兒子被確診為自閉癥患者,她一邊工作一邊堅持為孩子做治療,在她的堅持下,目前大兒子能簡單的生活自理。2013年,患有類風濕關節病的婆婆病情加重,也需要照顧,小兒子不滿周歲,她辭去在縣中醫院的工作,回家專心照顧兩個兒子和婆婆。2015年,田益蓮的父親查出尿毒癥,她又攬下照顧父親的擔子,每周抽空帶父親到醫院透析3次。十多年來,她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和兩位老人,用實際行動弘揚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為了孩子,她要做個堅強媽媽
田益蓮曾經是鳳陽縣中醫院的一名麻醉師,她的丈夫王磊也是鳳陽縣中醫院的醫生。2008年,他們的兒子出生,為這個幸福的小家庭增添了活力和希望。但是幸福卻是短暫的,一年后,田益蓮發現了兒子和其他孩子有些不一樣,不僅不能說話,對外界反應也比較遲鈍,這讓田益蓮感到非常不安。她與丈夫帶著孩子到南京的醫院做了一系列檢查,確診為自閉癥。她抱著孩子,拿著結果,感覺像晴天霹靂一樣,腦子里一片空白。
冷靜之后,她決定用母親的愛與溫柔來呵護孩子。她與丈夫帶著兒子趕到上海治療,醫生說,臨床上沒有治療自閉癥的特效藥,建議進行康復訓練。2011年3月,田益蓮帶著兒子到南京某康復機構進行自閉癥康復訓練。
田益蓮知道,自閉癥治療的年齡越早越好,6歲前是自閉癥患兒康復訓練的關鍵期。為了幫助兒子治療,她在南京租了房屋,每天很早起床,做好早餐,幫助兒子洗漱,喂兒子吃飯,然后送兒子康復機構進行一對一康復訓練,她一直全程陪同,認真學習特教老師的訓練方法,用溫柔親切的語言和肢體語言與孩子交流,從沒有因缺乏回應而放棄。
為了長輩,她要做個孝順女兒
在田益蓮給兒子做康復訓練的同時,2013年,身患類風濕關節病的婆婆病情加重,視力模糊,看不清東西,也需要有人專門照顧,小兒子不滿周歲,考慮家庭的實際情況,田益蓮毅然辭去在縣中醫院的工作,回家專心照顧兩個兒子和婆婆。
隨著田益蓮的小兒子出生,她身上的負擔更重了。小兒子需要哺乳,大兒子需要康復訓練,婆婆需要照顧生活,她天天忙得像一個永不停止的陀螺,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著。
“這幾年難為益蓮了,又要照顧孩子,又要服侍我,比我的女兒還親。”田益蓮的婆婆石霞英說。
正在田益蓮忙得連軸轉的時候,2015年,她的父親查出患了尿毒癥,幾乎全天躺在床上,只能簡單地走幾步,母親一個人在家里照顧生活還可以,但是要帶著父親到醫院透析就不行了。于是,陪同父親到醫院透析的事情就由田益蓮承擔下來。每周二、四、六上午11:30到下午4:00,她攙扶父親艱難下樓,讓父親坐在輪椅上,然后推著輪椅前往醫院。在就醫的路上,她與父親說說笑笑,緩解了父親的緊張情緒。下午四點透析完之后,她再把父親送回家中。
為了丈夫,她要做個稱職妻子
田益蓮知道,自己辭職后,家庭的開支全靠丈夫一個人支撐。為了不耽誤丈夫的工作,家里的事情全部由她一個人擔著。
每天清晨6點,當大多數人還在熟睡時,田益蓮就已經起床開始忙碌了。她首先要為小兒子準備早餐,然后送孩子去上學,在安全到達學校后。她就趕往公婆家,照顧婆婆和自閉的大兒子。她又做了一頓早餐,待公婆和大兒子吃完后,幫助婆婆服藥、按摩,以緩解類風濕病帶來的疼痛。
晚上5點多,她準時去接小兒子放學,回家做飯,飯后,輔導孩子寫作業。等到她自己洗漱完畢,上床休息時,已經夜里11點多。十多年來,田益蓮從沒睡過一個懶覺,從沒有休過一個假期。
行孝并不難,難的是十數年的堅守,日復一日的付出。生活雖然辛苦,但是田益蓮從未抱怨。她說,照顧家人是她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她作為母親、妻子和兒女的職責。她會樂觀面對生活的挑戰,讓愛的光輝照耀在家庭每一個成員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