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4年1月22日5版)
“我也是老師,可我教的學生跟你們有點不一樣,他們有的聽不到,也不會說話,有的只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們是特殊人群。”近日,滁州市湖心路小學迎來了第十期“家長課堂”——《探訪手指構建出的“有聲”世界》,本期“老師”、一(2)班汪云帆同學的媽媽唐月月在課程一開始時對孩子們說。
帶著疑問、帶著好奇,孩子們跟著“媽媽老師”舞動手指,表達自己的情感。“今天的課堂愛心滿溢,‘美麗的語言’在孩子們的心中播下了善良和愛的種子。”唐月月對記者說。
去年以來,湖心路小學積極探索家校協同共育新模式,開展“家長進課堂”活動,推進素質教育和“雙減”政策落地。
走進課堂、站上講臺的家長們充分發揮各自特長,或探究科學奧秘,或教授急救方法,或講述傳統文化故事,寬闊的視野、豐富的內容、活潑的形式,更加激發了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求與向往。
“看得出來,我站到講臺上令兒子倍感自豪,這是別的活動無法替代的。”四(8)班張繼顯同學的媽媽是一名家政從業人員,她結合自身的職業特點,給同學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勞動教育課,不僅讓大家掌握了一些勞動技能,也讓她的孩子以媽媽的職業為榮。
通過備課講課、交流互動、研討分享,孩子與家長的感情更親密了,家長與老師之間也增進了理解和信任,親子關系、家校關系更和諧,形成了教育合力,促進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
“家長的社會職業、生活閱歷與自身專長是一筆豐富的教育資源,是對學校教育資源的有效補充,是每一位學生身邊最寶貴的財富。”湖心路小學校長王孝勤告訴記者,家長進課堂,對學生來說,多了一個認識社會的窗口;對老師來說,增加了與家長溝通的機會;對家長而言,可以更多地了解學校的教學情況和孩子們的學習情況,形成一個多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