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獲滿滿中倍增信心,在展望未來中砥礪前行。剛剛結束的市兩會,全面展現了全市2023年的高分“成績單”,科學謀劃了2024年的奮進“新藍圖”,令人深感自豪,深受鼓舞。連日來,全市廣大干部群眾通過多渠道關心關注兩會內容,學習貫徹兩會精神,紛紛表示,將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打造長三角“四個地”、建設“七個強市”目標要求,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積極投身現代化新滁州建設的火熱實踐,奮力在省內爭先進、在長三角創一流,創造出一番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嶄新業績。
強化開發區經濟發展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功能;中新蘇滁高新區要加快擴展區建設,加快打造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典范;提速提效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新型功能區建設,打造毗鄰合作樣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于多個園區下一步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
滁州經開區管委會主任吳孝水表示,接下來,滁州經開區將狠抓“雙招雙引”,緊盯行業頭部企業,圍繞“新三樣”,全力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力爭“賽馬”項目再有新突破;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不斷壯大先進裝備制造、智能家電、綠色食品、光伏新能源四大主導產業;加快科技創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科技領軍企業培育計劃,再引育一批“國字號”創新平臺、省級科創載體,夯實新質生產力基礎,為加快建設現代化新滁州貢獻更大力量。
中新蘇滁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楊廣蘭表示,蘇滁同時擁有長三角一體化、南京同城化、蘇州飛地合作、滁州跨越發展等重大發展機遇和重要政策利好,今年將更加錨定打造省際合作典范的目標要求,緊緊沿著市委現場會確定的“堅定一個目標,提升兩個能力,推進三個融合,構筑四個高地”的發展方向,牢牢咬定“打造千億園區,產值百億企業大突破,全省爭十強、全國爭百強”的發展目標,拉高標桿、敢挑大梁,全力以赴拼經濟、促發展,努力為全市大局作出更多更大蘇滁貢獻。
寧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專職副主任郝仙紅表示,新型功能區具有區位、空間、政策等多重優勢,是滁州全面對接大江北、融入長三角的橋頭堡。下一步,新型功能區將圍繞“取得示范化成果”目標,全力以赴項目招引,聚焦聚力項目建設,一刻不停提能級、引項目、育產業、優服務,奮力實現年度“5121”目標,為功能區建設積蓄后勁、厚植動能,奮力推動新型功能區建設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市兩會的召開,總結了過去一年成績,謀劃了今后重點工作,鼓舞人心、催人奮進!”市發改委主任徐軍表示,將進一步強化“干”的決心,抓好經濟運行分析監測,確保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實現“季季紅”“全年紅”;進一步發揚“拼”的勁頭,打贏項目建設攻堅戰,確保全年新開工、新竣工億元以上項目分別超500個、300個;進一步下足“實”的功夫,堅持以作風大改進促進效能大提升,確保發展改革各項工作進前列、爭第一。
優質的營商環境是企業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得好的關鍵。省轄市“賽馬”評議開展以來,我市營商環境連續6個季度位列前三,“企呼我應、閉環管理”機制有效落實。市企業服務中心主任王兆莊表示,新的一年,將繼續瞄準企業“急難愁盼”,開展好“鏈上亭城”供需對接、企業家早餐會、惠企政策精準推送等具體工作。深入推進“遍訪企業、助企紓困”活動,對新簽約的重點項目特別是“新三樣”項目,落實“一對一”全程幫辦代辦服務。
嚴格實施企業訴求“掛號”辦理機制,切實做到“企業有所呼、服務有所應”,推動企業服務由“便捷服務”向“增值服務”全面提升。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回顧過去一年,我們以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為抓手,拉升標桿、主動作為,科技創新‘賽馬’連續兩個季度全省第一,榮獲‘安徽省科技創新先進市’,入選中國科創中心百強,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已經逐漸成為我市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市科學技術局局長周成東表示,將以思想之新、改革之勇、創新之力,錨定目標、砥礪奮進,重點抓好創新主體培育、科技人才招引、創新平臺矩陣建設等,加速融入長三角科創共同體,推動全市科技創新工作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建設現代化新滁州增添強勁動能。
皖東大地上,平疇沃野織錦繡,鄉村蝶變展新顏。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程軍才表示,實干為要,下一步將加快建設“百億皖東糧倉”,確保“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繼續走在全省前列,在農產品穩產保供上走在前、爭一流;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文章,加快打造長三角高端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在發展鄉村產業上走在前、爭一流;大力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在和美鄉村建設上走在前、爭一流;扎實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等3個“國字號”改革試點,在深化農村改革上走在前、爭一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市民政局局長汪國玲表示,將堅持人民至上,強化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完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保障體系,更大力度增進民生福祉;堅持固本強基,繼續實施老年助餐服務暖民心行動,全面加強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優化提升兒童關愛服務保障體系,更高質量護航“一老一小”;堅持均衡發展,加強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規范化建設、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完善慈善激勵機制,健全監管體系等,更為主動服務社會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