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破解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小麥生產時段重疊的瓶頸
“耕整兩不誤”,今冬全市多種20多萬畝小麥
“一分錢不用花,一季莊稼不耽誤,咱農戶得到的全是實惠,這高標準農田建設真是好!”12月13日,明光市古沛鎮樓張村種糧大戶周明勝來到村里正在建設中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現場,看到自己流轉的100多畝地已經露出了麥苗,一個勁地為政府推行的“邊建邊種”模式點贊。
據介紹,以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被納入建設項目的農田要等到第二年春季項目結束交田時才能耕種,這樣就耽誤了一季莊稼。這是因為,根據農民傳統種植習慣,高標準農田建設一般安排在冬春季節實施。而由于農事的時效性,項目實施與小麥生產在時間上和地域上產生沖突。這也是全省乃至全國一些地方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遇到的問題。
有沒有實現“地不誤整、田不誤種、糧不誤增”的路徑?古沛鎮農技站站長趙子津告訴記者,他們堅持從農戶實際利益出發,搶抓秋收秋種“空檔期”,先整田、后修渠,在小麥最遲播種期前把土地平整好、麥種播下去,截至目前,項目區已有400多畝地實現了“耕整兩不誤”。
記者了解到,這樣的探索實踐已在全市多地開展。南譙區農業綜合開發中心主任王靜介紹,今年南譙區首次把高標準農田建設表土剝離回覆工序在設計上單列,費用占平整土地比例50%左右,倒逼施工方嚴控表土剝離回覆工序,確保土地平整與表土剝離回覆全覆蓋,滿足播種條件;同時增施有機肥、深耕深松,在保持原土壤肥力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耕地質量,確保實現高標準農田當年實現播種面積和產量“雙增”目標,受到群眾和種植大戶歡迎。
市委農辦副主任盧書祥介紹,目前市農業農村部門正在積極探索“工程建設與小麥播種兩不誤兩促進”,確定“先旱田后水田、先整地后配套、先流轉后確股”的建設路徑,力爭當年項目實現小麥種植,破解農田建設與小麥生產時段重疊的瓶頸。截至11月底,全市60.19萬畝項目區,已實現小麥種植20.019萬畝,油菜種植0.636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