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
加快構建“九大體系” 打造肉牛“千億產業”
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是助力農業高質高效、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更高層次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11月22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關于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的意見》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安徽省將加快構建“九大體系”,下大力氣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再造一個千億級綠色食品肉牛產業。
意見指出,安徽省計劃到2027年,全省秸稈飼料化和肉牛產業良種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經營水平顯著提升,秸稈飼料化利用量占利用總量在25%左右,肉牛養殖規模力爭在300萬頭以上,實現肉牛全產業鏈700億元以上產值目標。到2030年,全省秸稈飼料化利用量占利用總量在40%左右,肉牛養殖規模力爭在500萬頭以上,肉牛全產業鏈產值在1000億元以上,培育20個肉牛振興示范縣。
安徽省將加快構建秸稈飼料生產供應、肉牛良種繁育、肉牛規模養殖、肉牛屠宰加工、產品市場營銷、糞污資源化利用、肉牛疫病防控、肉牛融合發展、肉牛數字賦能等“九大體系”,同時加大財政支持,強化金融服務,做好用地保障,統籌肉牛產業加工項目集聚,并圍繞肉牛飼料飼草、良種繁育等環節組織實施攻關項目,探索開展“科技特派員(團)+企業+基地+合作社”等服務模式,引進肉牛產業高層次創新人才和科研團隊。
安徽省各地資源稟賦、環境承載能力、產業基礎和經濟區位均有不同,肉牛產業如何因地制宜、差異發展?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汪學軍介紹,安徽省將科學把握區域差異,分類指導,分區施策,加快構建地域特色鮮明、比較優勢明顯、產業要素集聚、區域協同推進的產業格局。
具體來看,在全省肉牛傳統主產區的阜陽、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6市,安徽省將構建綠色高效優勢區,發揮秸稈資源優勢和肉牛養殖傳統優勢,進一步做大體量,提升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構建全產業鏈條,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肉牛產業集群。在合肥、滁州、蕪湖、馬鞍山4市構建創新服務優勢區,依托區位樞紐優勢和創新資源富集優勢,以創新服務推動全省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在安慶、宣城、黃山、池州、銅陵和六安6市構建生態特色優勢區,立足地方特色品種優勢和草山草坡資源優勢,聚焦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建設生態牧場,推動“牛”文旅融合發展,打造“小而精”的特色肉牛產業。
在財政支持方面,安徽省將加大專項債支持肉牛產業發展力度,并設立肉牛養殖保險,保額在15000元/頭以內、保費在500元/頭以內,省財政、市縣財政、養殖主體分別按照4∶4∶2承擔保費,推進“農業保險+一攬子金融產品”行動計劃試點,積極實施“農業保險+擔保+信貸”融資行動。金融方面,安徽省將引導更多信貸資源向肉牛產業鏈集聚,力爭到2027年底,全省活牛資產抵押貸款余額不低于60億元;到2030年底,全省活牛資產抵押貸款余額不低于100億元。(記者 許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