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稻谷香。
日前,在南譙區施集鎮河東村永峰家庭農場380畝高標準農田里機聲隆隆,三臺大型收割機穿梭于金黃色的谷穗間緊張作業。稻田里,一串串飽滿的稻穗被收割機“吞進”腹中,收割、脫粒,一舉實現顆粒歸倉;秸稈被打得粉碎歸還農田,變廢為寶,環保肥田。
一圈下來,農場主倪永峰駕駛的一臺收割機已經裝滿,便駛到田邊將黃燦燦的稻谷卸入一臺大型拖拉機車廂內。雖然秋風習習,農場主倪永峰卻忙得汗流浹背。他掰著手指,向記者算起今秋的“豐收賬”——“我流轉的土地有1000多畝,夏天全部種上水稻。今年風調雨順年景好,畝產達到1200斤左右。兩三臺收割機,每天收六七十畝,十多天就能顆粒歸倉。國家對水稻照例實施保護價,今年每斤1.4元,今年毛收入預計可達170萬元。”
倪永峰說,他流轉的土地之前多數都是家家戶戶的小塊田。經過高標準農田改造之后,小田連成一片成大田,這樣無論是耕地、播種,還是噴藥、施肥,全部都能采用機械化作業。“這樣的好處,不僅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人工成本大大降低,使得生產效率明顯提升。”
仰取俯拾,稇載而歸。大型拖拉機車廂轉眼裝滿。既是收割機手、也是拖拉機手的倪永峰,便一頭鉆進駕駛室,將這一車新鮮稻谷運回3公里外的糧倉。
糧食卸到倉庫指定位置后,倪永峰輕輕摁動幾個按鈕,兩組烘干機便開足馬力,將剛剛運來的新鮮稻谷進行烘干處理。“傳統人工晾曬效率低,受天氣因素影響大。機器烘干沒有這些限制,而且稻谷品質好、清潔度高、易于儲存。”倪永峰說。
從傳統的“鍬犁鋤鐮”,到機械化的“金戈鐵馬”,還有高科技的“智能飛機”,一臺臺現代農機在廣袤的田野上描繪新時代“秋收圖”。倪永峰欣喜于這些年的巨大變化,更為自己新時代農民的身份而心滿意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