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風景秀麗的瑯琊山西麓的河東村,是南譙區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在山明水秀、景色旖旎的村落間,一棟棟鄉間村居質樸無華,一個個農家院落干凈整潔,一張張笑臉洋溢著幸福喜悅。近年來,這個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服務與治理并舉,全面提升基層黨建水平,千方百計破難題、補短板,打通基層治理“毛細血管”,激活鄉村治理“神經末梢”。
日前,河東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盛寶國,走進花山清陽生態農莊進行“農文旅融合發展”主題走訪。“采摘、垂釣、餐飲,特色產業的實力還要加強;充足車位、指示路牌、環境衛生等,一樣都不能少。只有細致入微的精細化服務,才能吸引更多游客。”盛寶國的出謀劃策,讓農場主連連稱贊。
客觀上來說,80%區域在瑯琊山風景區紅線內的河東村,受政策影響,區域內可發展的可持續性收入項目較少,主要生產水稻、小麥、蔬菜等農作物,屬于傳統農業種植村。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嚴重缺少資源優勢的村,在村“兩委”帶領下,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集聚眾人智慧,“無中生有”發展產業,實現鄉村振興的全面加速度。
近年來,河東村整合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探索電商、生態農業、旅游等產業與集體經濟融合發展新業態,形成“黨支部+企業+農戶”發展模式,帶動農戶實現“家門口”就業,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和農民收入。同時,計劃利用未承包的荒山、荒坡、荒灘、荒溝等資源,發展現代農業項目。利用水庫、河流、山塘等,發展水產養殖、農家樂等新產業。
鄉村治,百姓安、國家穩。在鄉村治理工作中,河東村健全完善“支部+”治理模式,選優配強班子隊伍,切實提升干事創業能力。突出黨員帶頭,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村級事務,凝聚共建共治共享強大合力。切實維護群眾權益,用“心”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真正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我們有7萬多元工錢,到現在還沒有拿到,愁死人了。”前不久,10多名村民聚集在村部門口公交站臺候車處,議論此事時一籌莫展。盛寶國詳細了解情況后,當場承諾:“全程幫辦。”他想方設法找到欠薪者,將群眾手中“簽到條”,換成明確拖欠工資并寫明法律關系的“欠條”。在河東村“兩委”的不懈努力下,7萬多元工錢終于如數交到村民手中。
水為農本。作為以傳統種植業為主要產業的行政村,水利灌溉設施對河東村來說至關重要。盛寶國帶領村“兩委”通過細致摸排,詳細了解現有水渠破損、淤堵情況和群眾訴求,先后自籌資金10余萬元、申請項目資金30余萬元,啟動新水渠開挖、破損渠道修復。此舉疏通全村灌溉輸配水的“毛細血管”,極大提升了灌溉條件,對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到巨大作用。
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河東村全力引導農戶改變不良習慣,不斷普及健康文明、綠色生態的生活方式。投入資金約25萬元,通過對農戶家庭改水改廁、道路兩旁清障清雜、拆除農村廢棄建筑等,有效改善和提升村容村貌。通過扎實開展人居環境大提升,既扮靚了村居“顏值”,又提升了“氣質”,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高。
為激活基層治理內生動力,健全鄉村服務體系,河東村多措并舉積極發展基層民主。通過完善農村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化解機制,提高響應群眾訴求和為民服務能力水平,解開群眾心結,減少矛盾糾紛。搭建村級民主協商新平臺,讓群眾說事、議事、主事,打造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基層治理共同體。建立道德評議委員會、村民議事會、志愿者服務隊等,把村民組織起來參與議事,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民事民監督的鄉村治理新常態。
“不僅是了解民情、化解矛盾、調解糾紛,或者是修好道路、美化村容、富了村民,再到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只有辦好利民惠民之事,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鄉村治理的成效才經得起檢驗。”盛寶國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