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懸臂來回揮舞、焊接火花閃耀光芒、流水線上有條不紊……連日來,在浦口—南譙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飛利浦空調滁州產研基地內,各條生產線馬力全開,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生產場景。
飛利浦空調滁州產研基地的快速發展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一個縮影。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作為長三角27個中心區城市之一的滁州,牢牢抓住歷史機遇,發揮近鄰優勢,突出“雙圈”互動,以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啟動區建設為突破口,主動靠上去、全力融進去,與滬蘇浙皖城市全面開展對接合作,推動產業深度對接、集群發展。在全省季度“賽馬”評議中,我市經濟運行連續6個季度蟬聯第一、營商環境連續5個季度位居前兩位、科技創新首評奪魁,一體化引領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
打破壁壘,一處處“試驗田”熱潮涌動
8月23日,市黨政代表團赴浙江湖州學習考察,共商兩市深化合作大計。隨后又馬不停蹄地前往上海市楊浦區和徐匯區學習考察,共同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走深走實。
黨政代表團密集互訪長三角地區,在我市已成常態。從山水相連到人緣相親,再到攜手并進,我市與長三角兄弟城市共繪“一幅圖”、共下“一盤棋”、共建“一張網”,聚力開創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局面。
長三角一體化的關鍵,就是打破地域限制,我市從這里率先破題,強化規劃引領,促進等高對接、版塊聯動,與南京、合肥等地建立重大規劃合作協商機制,共同編制了《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合肥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十四五”規劃》《滁寧一體化發展國土空間戰略規劃》等規劃20余個。
頂層設計噴涌源頭活水,領導重視、盡銳出戰、凝聚合力,讓滁州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蹄疾步穩。我市建立定期會商制度,每年共同舉辦南京都市圈黨政聯席會議,近三年,黨政主要負責同志11次率隊赴南京高位推進合作事項,兩地各部門互動頻繁,頻次之高,前所未有。與上海市楊浦區、徐匯區達成合作協議,開展“科創+產業”戰略合作。與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建立常態化議事協商機制,全面深化兩市全方位合作和中新蘇滁高新區建設。
跨區域牽手,打破的是常規,創新的是機制。我市持續深化與滬蘇浙地區對接合作,全力推進“1+3”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建設,一處處“試驗田”熱潮涌動。與蘇州合作共建中新蘇滁高新區,全面學習借鑒蘇州工業園區成功經驗,全面打造省際合作的典范、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典范。截至目前,園區累計招引工業項目300余個,協議總投資近900億元,來自長三角地區的投資項目占比達77%。堅持“三園”同步發力。在全省率先揭牌南京經開區鳳陽省際合作園、江寧—明光合作產業園、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定遠合作產業園,頂格成立領導小組、專班專人專職推進合作園區建設。邀請專業機構、南京對口園區全程參與指導編制三個合作園區總體發展概念規劃、產業發展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等7項規劃,累計投入近20億元加快路網和標準化廠房等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掛牌以來3個園區簽約落地項目23個、總投資233億元,舉辦首批項目集中開工儀式。
協同發力,一個個優質項目接踵而來
一河之隔,曾是“好鄰居”,如今成了“合伙人”。正在火熱建設的總投資50億元的滁州德蘭明海新能源儲能項目,是皖蘇兩位“好鄰居”跨省合作結下的“碩果”。項目預計明年將建成投產,全部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超100億元。“這一項目在南譙建設生產基地,在浦口建設科研中心,項目綜合了南譙區的空間優勢和浦口區的科教優勢。”滁州德蘭明海新能源科技公司總經理劉志亮說。
一體化,不是簡單的“1+1=2”,而是優勢互補、協同發力,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對此,我市在全域推進毗鄰地區跨界合作。主攻“2+2”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推進毗鄰南京江北新區扇形區域率先實現整體融合。頂山—汊河、浦口—南譙兩個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率先突破,啟動區一期6平方公里完成產業布局,二期9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三期12平方公里年內啟動建設。今年以來,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50個,總投資129.3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6個,累計落戶功能區億元以上項目69個、總投資近700億元。天長—六合、明光—盱眙兩個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多點發力。天長—六合功能區8平方公里起步區干線路網建成通車,泛美航空大學城、中鐵建科創園等重點項目完工。首所跨省發展的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金牛湖校區一期已有在校學生6000名。明光—盱眙功能區5平方公里啟動區建設全面展開,已入駐企業20家,14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1.1萬平方米綜合服務樓建成使用。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近年來,我市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緊緊圍繞《滁州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方案》目標任務,通過培育創新主體、搭建創新平臺、優化科技服務、完善政策體系等舉措,不斷推動長三角科創資源日益交融。我市加入長三角創新創業發展聯盟和“雙創券”試點區域,承辦年度大會。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簽署深化全面合作協議,開展“才聚滿天星 筑夢新滁州”2023年滁州市新星俊才校園大招聘,揭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滁州研究生培養基地、安徽大學滁州研究院。與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開展政產學研合作,共建合作平臺。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滁州分中心建成運營。啟動實施新時代“滿天星人才計劃”,近三年引進高層次人才1200多名、60%來自長三角地區,獲評“全國最佳引才城市”。
此外,我市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做強做大實體經濟,深度嵌入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圍繞八大產業鏈,緊盯新能源汽車、光伏、動力電池“新三樣”做文章,頂格招商引資、聚力招大引強,1至6月份,全市新簽約億元項目282個,新開工億元項目190個,新投產億元項目168個,比去年同期多24個。建成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35個,每年銷往長三角地區農產品和加工農產品總額近500億元。連續兩年舉辦長三角綠色食品加工業(小崗)大會,共簽約引進農業項目41個,投資額居全省第一。
共建共享,一件件民生實事接連落地
“咚——前方到站蘇滁商務中心站。”伴隨著列車與軌道的轟鳴聲,一只橘紅色的“火鳳凰”風馳電掣般地駛向汊河方向。作為全國首條跨省城際鐵路以及長三角地區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標志性項目,滁寧城際鐵路滁州段的正式運營,只是“軌道上的長三角”的一個縮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一體化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要探索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建立居民服務‘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觀光、文化體驗等方面率先實現‘同城待遇’”。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我市與南京市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積極對接公共服務,讓生活“同城化”和“品質化”。
以交通促交融,長三角“交通圈”愈發高效。近年來,我市加速基礎設施互聯建設,北沿江高鐵開工建設,合新高鐵、寧淮鐵路、滁州站高鐵綜合樞紐工程加快實施。明巢高速公路全線貫通,來六高速、合滁第二高速、寧洛高速改擴建等工程加快建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在建里程均居全省第1位。與滬蘇浙形成了8條高鐵城際、15條高速公路、9條水運航道、5個內河港口的立體綜合交通網絡連接。其中,連接南京及江蘇高速已建成5條、在建4條,開通至南京公交班線5條、實現公交“一卡通”。
擁抱一體化,共享一家親。一體化發展紅利還在醫療、教育、政務服務等民生領域得到充分體現。教育方面,南京瑯琊路小學等4所中小學在滁設立分校,寧滁5家不同學段學校簽署合作協議建立一對一合作關系,建立教育信息共享機制、校際交流合作機制、師生交流互訪機制、定期會議協商機制。與上海楊浦區簽訂了教育合作協議,組織承辦2022年合肥都市圈教學觀摩活動。醫療方面,通過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聯體或專科聯盟等形式與長三角醫療機構合作項目200個,市一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接入南京12320掛號系統。近三年,派出100余名醫護人員赴滬蘇浙醫院進修學習。公共服務方面,與上海嘉定區、蘇州吳中區簽訂長三角區域養老一體化合作協議,與南京市簽訂民政幫扶協議。文化旅游方面,與上海楊浦區簽署文旅合作協議,在上海舉辦了文旅產業發展大會、長三角非遺文創產品展、“滁州情結家鄉味道”長三角城市宣傳推介等系列活動。此外,寧滁還聯合開展滁河流域聯防聯控,強化跨界水體治理,探索實施新一輪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共同開展滁河(南譙—浦口段)長江禁漁跨區域聯合執法行動,簽署漁政執法共建共管協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