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傳璋
戴傳璋,男,1978年10月生,來安縣汊河鎮相官村人。2015年,戴傳璋走上了無償獻血的道路,每年獻全血最多2次。2016年,他偶然了解捐獻血小板間隔期較短,便開始每隔1個月獻1次血小板。8年來,戴傳璋累計獻全血和血小板117次,總量達37800ml,約為8個成年人體內血量。2020年,他組建“無償獻血小分隊”吸納20余名志愿者參與,小分隊累計捐獻全血9200ml,血小板42個治療單位(約等于8300ml血液),極大緩解了血站的用血壓力。戴傳璋還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他常開展愛心義剪,已免費理發近5000人次。他先后獲評全國無償獻血銅獎、全國無償獻血金獎。
涓涓熱血,鋪就生命之路
戴傳璋是先天性唇腭裂患者,他的愛人也患有精神類疾病,一家人靠著政府的幫助日子才慢慢好起來。正因如此,憨厚的戴傳璋總想著做點什么回報社會。2015年10月,戴傳璋在陪愛人去醫院檢查時路過旁邊的獻血站,他走了進去。在工作人員的介紹下,戴傳璋了解到,適當獻血可增強骨髓造血的功能,促進血液的新陳代謝,更重要的是還能挽救他人生命。“當時我就想,黨和政府給予我們家庭很多幫助,讓我們一家能好好生活,我一定也要回饋社會。”首次成功獻血后,他內心有一種莫名的自豪,“原來我也可以獻血救人。”從那天起,戴傳璋就成了血站的“???rdquo;。201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戴傳璋了解到捐獻血小板間隔期相對較短,每月可以獻1至2次,而獻全血間隔期要半年,一年最多只能獻全血2次。為了能夠幫助更多的人,戴傳璋決定捐獻血小板。盡管血小板捐獻1次采集時間要1小時左右,但想到自己的鮮血能夠讓更多的生命重放光彩,戴傳璋覺得這樣的付出值得。
從那以后,戴傳璋堅持規律生活,積極鍛煉身體,保持良好心態,每隔1個月獻一次血小板。“規律的獻血讓我的血液黏稠度降低了,身體也更健康了。”戴傳璋深有體會地說。從2015年到如今的8年時間里,戴傳璋共獻全血和血小板累計117次,總量達37800ml,點燃無數人生命之光。2017年戴傳璋獲全國無償獻血銅獎、2019年獲全國無償獻血金獎。
組建隊伍,接力傳遞生命溫暖
2020年春節,新冠疫情突如其來,了解到汊河鎮急缺志愿者時,戴傳璋主動申請到汊河新區高速路口進行執勤。在路口值守期間,他24小時不間斷進行防疫安全檢查。當時因為疫情原因,用血量極大,許多人又無法正常獻血,導致血庫血源緊張。得知這一情況的戴傳璋立刻通過微信群發出倡議,身邊長期一起獻血的“血友”們都積極組團獻血。他說:“要把身邊更多的人團結起來,力量才會更大!”在戴傳璋的努力下,一支7人的獻血小分隊成立了,當即獻血3200ml,緩解了當時用血緊張的狀況。
多年來,獻血已經成為戴傳璋的生活日常,2017年,他還成為滁州市造血干細胞骨髓庫的一員。戴傳璋不僅身體力行地參與無償獻血,還主動當好轄區無償獻血的宣傳員,為群眾普及無償獻血和血液安全知識,打消人們對無償獻血的疑慮,提高居民對無償獻血的認知度、關注度,鼓勵更多人加入到無償獻血的隊伍中來。幾年來,他積極組織志愿者走村入戶發放宣傳單頁、掛條幅,利用學雷鋒紀念日、傳統節假日等進行無償獻血宣傳和志愿者招募,讓“捐獻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來的生命”這一理念在更多的群眾心中扎根,汊河獻血小分隊也從原來的7個人發展到目前的20余人,2020年以來,小分隊累計獻血61次,捐獻血小板42個治療單位(約等于8300ml血液),9200ml全血。
初心不改,奉獻人生大愛
為了生活,戴傳璋學了一門理發的手藝,在相官街上經營一家小小的理發店。除了積極獻血以外,戴傳璋還積極參與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多年來,他經常帶著理發工具到敬老院和附近村組為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的老人免費理發。敬老院院長王衛琴說:“院里有20多位老人,戴傳璋每次一來,一站就是兩個多小時,有時連喝一口水都顧不上,著實辛苦。”戴傳璋還為老人刮臉、掏耳朵,漸漸地,大家也習慣了他的手藝,親切地稱呼他“戴師傅”。截至目前,他為老人免費理發近5000人次。對于到店理發的老年人,戴傳璋每次僅象征性只收5元的“辛苦錢”。
生命有限,大愛無邊。戴傳璋表示,志愿服務需要持之以恒,只要身體允許,獻血和公益理發他會堅持一輩子,盡最大努力幫助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