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經濟報》(2023年7月27日頭版)
寧滁城際輕軌滁州段今年6月底開通運營 計成軍 攝
編者按
經濟和社會發展意義上的“長三角”,包括蘇浙滬皖三省一市,面積35.8萬平方公里。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成為國家重大戰略。
長三角三省一市地域相鄰、人緣相親、文化相融、經濟相連。交界最長的江蘇與安徽之間,更是如此。某種意義上,蘇皖對接合作,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關鍵節點,昭示著經濟最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輻射帶動中部地區崛起的力度和速度。長三角腹地的南京都市圈,包括4個接壤南京的安徽城市,既是第一個由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的都市圈,也是目前國內僅有的兩個跨省都市圈之一。無論對于南京還是對于江蘇全省,蘇皖合作是一種歷史使命,更是一次絕佳的機遇。
為客觀反映當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尤其是蘇皖合作的新進展、新經驗和新模式,以及存在的矛盾問題,本報與江蘇省社科院、江蘇區域現代化研究院以及南京、常州、揚州、滁州、馬鞍山、宣城等市合作推出“深化長三角合作·蘇皖行”系列調查報道,從今日起刊發。
□江蘇經濟報記者 王峻峰 王紹強
特約記者 肖 明 滁州日報記者 張 瑜
滁州電視臺記者 范小敏
通訊員 李皓宇 郭曉紅
早晨7點52分在滁州站坐上高鐵,18分鐘后到達南京南站,乘坐地鐵1號線,20分鐘后到達南京新街口的工作地。從出門算起,總共用時約1個小時,與南京多數郊區到主城區的通勤時間幾乎相等。滁州人劉先生每個工作日都經歷著這樣的“寧滁通勤記”。
暑假前,每天有7趟班車往返于南京市浦口區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本部與天長市的金牛湖校區之間,單程40分鐘。這所“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數百位青年教師已成為天長居民,住在配套的教師公寓。作為首所跨省辦學的江蘇高校,南信大去年秋季啟用了金牛湖校區,在校師生4000余人,包括研究生和留學生。
滁州愛沃富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一東,鹽城阜寧人,如今在滁州購房落戶,孩子和父母都已來滁。在這家公司及其所在的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中新蘇滁產業區),像他這樣的“新滁州人”越來越多。
滁州地處江淮之間,與江蘇接壤450多公里,緊鄰南京。兩千年來與寧揚淮人文相親、風物相通。從文化、美食到產業,天長與揚州淵源深厚。但長期以來,滁州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江蘇毗鄰城市存在不小差距。
寧滁同城化、南京都市圈、長三角一體化、滬蘇浙結對幫扶皖北城市……這座皖東古城,如今與江蘇之間有著多層次的連接。近幾年,滁州的發展驟然加快。2019年之后,其地區生產總值(GDP)已居安徽第三,僅次于合肥和蕪湖。2012年,滁州GDP排名全國第185位,去年居第90位,10年上升了95位。今年一季度,在南京都市圈蘇皖9市1區中,滁州GDP、工業增加值的增速皆居首,工業投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速高達21.4%和73.6%,更是遙遙領先。
“寧滁雙城記”何以成為今日滁州人的常態?為何越來越多的江蘇人選擇安家滁州?長三角企業何以紛紛遷徙于此?近幾年滁州的經濟增長何以如此迅猛?這些問號的背后,是滁州擁抱長三角一體化、不斷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故事。“寧滁同城化”,正強勁推動和引導著滁州的跨越式成長。
四年一新“滁州圖”
2019年至今,短短4年之間,滁州的吸引力迅速增強,城市能級持續躍升。
寧滁毗鄰區的兩大產業園區,是當前滁州的兩大最新“引力極”。
南譙區-浦口區省際毗鄰新型功能區(南浦功能區),規劃面積103平方公里。兩區按8:2比例出資5億元成立開發公司。迄今,這里的產業園落地10億元以上項目17個。首個南京企業落戶項目——總投資30億元的華瑞微半導體IDM芯片一期已竣工投產,成為滁州市首家晶圓體制造廠,預計年銷售10億元。
江北新區頂山街道-來安縣汊河鎮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頂汊功能區),規劃面積72平方公里。兩地按6:4比例出資10億元,發起設立區域產業發展基金。頂汊功能區瞄準江北新區的產業定位,重點培育電子信息、生命健康兩大主導產業,壯大新能源、智能制造產業。目前已招引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5個,包括投資126億元的捷泰18吉瓦太陽能電池制造基地等。
中新蘇滁產業區則是滁州能級躍升的最新標志。滁州愛沃富光電科技是園區里首家江蘇來滁投資企業,主要從事無源芯片、光通信產品制造,華為、中興等國產通信設備龍頭企業是其主要客戶。2012年,該公司從無錫遷至滁州。王一東介紹,此前公司曾有意遷至蘇北。滁州相比蘇北城市,用工成本相差不大,但緊鄰南京,交通更便捷,有土地成本、稅收優惠、信貸扶持的優勢。愛沃富最初在此設立了生產基地,總部和研發部門仍在無錫,今年將整體遷滁。
類似愛沃富的通信裝備企業在無錫、在江蘇數量眾多,政策、資源等難以傾斜支持,很難做大做優。在滁州則不同。當地通信電子業處于起步之初,各級政府部門給予了愛沃富這樣的中小型企業大力扶持。該公司獲得了二期基地所需的30畝土地,去年首次參加“創響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安徽分賽,獲第四名,贏得了投資商的關注。7月19日,該公司新產線正式投產,月產能從30萬只擴至50萬只以上。
2017年起,中新蘇滁產業區主營收入連續跨過100億元、200億元、300億元三級臺階,工業產值、固定資產投資每年都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去年該園區主營收入、工業產值、財政收入分別是“十二五”末的30.8倍、130.7倍、7.3倍。
南信大金牛湖校區位于天長市金牛湖新區,距南京江北新區不足10分鐘車程,一期已于2021年9月正式啟用,校園從教學樓、實驗室到道路,設施皆是高規格。二期、三期工程計劃分別于2024年3月前、2025年底交付。該校不僅開江蘇高校入皖之先,也開江蘇高校在皖融合科創資源之先。這里不只是一所跨省高校,還是南信大與天長聯合創建的產教融合園區的一部分,天長市為此投資30億元。園區里的南信大天長研究院在信息工程、新能源、環境生態等重點學科領域開展研發。目前,金牛湖校區的科創園已成為天長當地最新的科研成果“孵化器”,南信大多位青年教師在此創立了企業。
2015年,天長市規劃建設70平方公里的金牛湖新區。迄今,該新區初具規模。除南信大金牛湖校區外,還引進了泛美航空大學城、中國鐵建·天長科創園等重點項目。泛美航空大學城現已基本建成,今年秋季規劃招生2000人,其目標是打造國內航空職業教育龍頭基地。
緊扣“同城化”“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滁州積極呼應南京都市圈“龍頭”帶動,將融入南京發展作為深化長三角一體化合作的突破口。近三年,滁州市黨政主要負責人11次率隊赴南京對接,并建立了“領導小組+管委會+開發公司”的省際毗鄰區管理運營模式。堅持必有所獲,目前滁州正逐漸成為南京制造業企業擴產轉型的重要目的地。僅去年至今,滁州就新承接南京產業轉移億元以上項目74個,總投資360億元。
無縫銜接南京
滁州的新增能量從何而來?
其核心來源之一,便是無縫銜接南京,努力促進寧滁同城化、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在一體化大格局下充分共享南京和江蘇的優勢資源。
交通基礎設施的全方位互聯互通是“同城化”的關鍵。滁州銜接江蘇的省際高速公路共9條,大多連通南京。寧連高速、合寧高速(改擴建)、宿揚高速等均已建成。寧洛高速改擴建工程、來安至六合高速正加快建設。全椒-祿口、金湖-天長-儀征高速公路等蘇皖省際高速已納入建設規劃。滁州銜接江蘇的15條普通國省道省際路段中,滁寧快速通道已建成,滁寧第二快速通道、南浦一級公路等國省干線改建工程已納入規劃。南京向滁州“延伸”的節奏也在加快。作為未來南京都市圈的鐵路新樞紐,南京北站正加快構建集疏運體系,由此通往江南主城的南京地鐵4號線二期正在建設。寧滁城際軌道南京段一期正推進前置手續,滁州段一、二期今年6月28日已開通運營。
滁州深化共享南京的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為“寧滁同城化”提供了最強黏合劑。
通過南京都市圈預約掛號平臺,可在包括滁州在內的都市圈9市1區133家醫院8755個醫學專科預約掛號。滁州市一院加入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天長市人民醫院、明光市中醫院加入了南京腦科醫院醫聯體,南京兒童醫院在滁設立了滁州兒童醫院、全椒人民醫院等3家分院。滁州市一院聘任南京鼓樓醫院脊柱外科主任朱澤章擔任院長,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名中醫王德明在滁州中西醫結合醫院設立工作室。
滁州積極引進南京的優質教育資源,從幼兒園到大學。今年,5對寧滁學校結對,包括滁州市田家炳學校和南京金陵中學河西校區等。南京瑯琊路小學在滁設立分校。除南信大外,滁州還在深化與南京工業大學等在寧大校大院大所的合作,打造“研發+制造”科創飛地。
寧滁之間目前有6條毗鄰公交線路,占江蘇全省開通省際毗鄰公交線路總數的近十分之一。南京六合金牛湖地鐵站、浦口林場地鐵站及緊鄰南京的來安縣汊河鎮,均有滁州公交抵達。
寧滁之間的物流服務能力也在迅速提升。位于滁州市南譙區的中通快遞智能物流園7月已建成并投運,最大日處理能力200萬件,居蘇皖兩省所有物流基地前三位。該園建有智慧云倉中心、智能冷鏈中心等,將成為滁州連接南京、長三角城市乃至整個蘇皖之間的最大物流服務基地。
滁州深化與南京的一體化政務服務合作,安徽省首張“跨省通辦”營業執照在來安縣與浦口區“跨省通辦”專窗發放。成立蘇皖船檢一體化工作站,跨省入籍檢驗周期從1個月縮短為3天。該市南譙區推出“跨省通辦”事項156項,探索推行工程建設項目承諾審批、容缺審批制度改革,并建立了省際跨界一體化示范區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機制。
滁州與江蘇其他城市的對接也在深化。浩淼的高郵湖沿岸,天長市生態環境和漁業部門與高郵市、金湖縣共同守護一湖碧水。蘇滁實驗學校早已與蘇州中學合作辦學。
江蘇省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江蘇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春龍認為,很多滁州人的生活實際上已實現了“南京同城化”。中心城市是省際合作的核心,其城市功能覆蓋周邊,經濟資源輻射周邊,能夠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南京都市圈是國內首個跨省都市圈,蘇皖城市基本各占一半,是蘇皖對接的核心地帶,在這個區域,滁州等中小城市的定位應當就是南京的“衛星城”。
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孟靜認為,在基礎設施共建、環境共治、教育醫療合作、生產生活服務等領域,蘇皖跨省合作已開始出現全區域的深度融合,南京發揮著蘇皖省際生產與生活服務提供者、創新引領者的功能,通過寧滁毗鄰新型功能區率先開啟跨省深度融合探索,蘇皖一體化通勤圈、產業圈、生活圈建設初見成效。
機制和觀念的“省界”仍需突破
江蘇省交通運輸廳披露,未來在蘇皖“硬聯通”方面,省際項目力爭同步開工、同步建成、同步開通,提高一體化顯示度。“軟聯通”方面,重點推動跨省大件運輸等交通管理數據共享。
滁州市發改委長三角科負責人楊磊告訴記者,目前該市正推動以更高水平實現寧滁之間乃至長三角民生服務的共建共享。如,建立基礎教育研究共同體;積極參與設立長三角高校聯盟,進一步吸引長三角“雙一流”高校在滁設立分支機構;推進建立滁寧醫保經辦服務跨界通道,在異地就醫結算、醫保定點醫療機構資格互認等方面形成協同機制,等等。
然而,無論寧滁之間、南京都市圈蘇皖城市之間還是蘇皖兩省之間,關于“同城化”和“一體化”,現實的瓶頸和矛盾依然存在。
滁州市發改委一份最新報告指出,目前寧滁之間、南京都市圈城市之間,信息互聯互通程度還不高,信息壁壘難以有效突破。民政、綜治、衛健、教育等部門的“信息孤島”大量存在,數據難以開放共享、有效整合。如,長三角醫療機構不能共享電子病歷、居民健康檔案等。
滁州市交通運輸局相關人士坦言,與南京、揚州、淮安等江蘇城市交通規劃不同步、不能有效對接的情況至今依然存在,部分合作共建交通項目還停留在溝通協商階段。如,來安-六合高速公路、全椒-祿口高速公路等。該人士表示,期望南京都市圈城市能夠形成統一協調機制,突破行政壁壘,形成統一的客貨運輸、維修救援、信息服務網絡體系。
瓶頸和矛盾的根源何在?專家普遍認為,具體原因或許復雜多元,但根本因素在于機制和觀念的障礙,這一無形的“省界”仍需進一步突破。
張春龍坦言,打破行政區劃的壁壘,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協同發展。不能僅僅站在江蘇、安徽或是江蘇城市、安徽城市的角度,必須提高站位、放寬視野。他認為,由于資源稟賦、經濟基礎的不同,目前蘇皖城市之間的經濟實力、發展水平仍存在明顯差距,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資源擁有量也有不小差異。優勢互補、合作共贏,仍然是蘇皖合作與協調發展的最優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