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我國體育工作的根本方針和任務。”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以承辦省十五運為有利契機,以實施“快樂健身”暖民心行動為重要抓手,辦賽事、建設施、優服務,著力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多項工作獲得上級表彰:2021年市教體局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在2022年度省政府對市政府目標考核中,我市體育工作位居全省第一,并獲得體育強省專項獎補資金1010萬元;“快樂健身”滿意度調查全省第一。
精心辦賽事,吸引群眾參與健身
辦好常規賽。按照“月月有賽事、周周有活動”的原則,市縣兩級每年舉辦全民健身運動會,將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群眾參與度較高的項目均納入其中,參與人數1萬余人。鄉鎮(街道)根據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舉辦社區運動會和廣場舞比賽,將賽事送到群眾身邊。
探索“云上賽”。疫情期間,我市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創新形式舉辦群眾體育“線上嘉年華”活動,設置“云游山水亭城 相約醉美滁州”抖音短視頻挑戰賽等項目,吸引1萬余名體育愛好者通過網絡平臺參加。
打造品牌賽。我市充分結合皖東地區自然環境、山水優勢、旅游休閑等資源,打造具有皖東特色、行業特點、影響力大、可持續性強的品牌活動,以天長茉莉花體育節、皖美山水·江淮分水嶺風景道騎行賽、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暢游瑯琊·品味山水”、鳳陽花鼓操、來安“豐收杯”農民籃球賽、明光柳巷錢桿操、定遠池河舞龍等為代表的“一市多品、一縣一品”全民健身品牌正在逐步顯現。
大力建設施,方便群眾就近健身
聚力建設大型場館設施。我市借助承辦“省十五運”有利契機,建成市奧體中心、天長市城南奧體中心、全椒縣體育中心、瑯琊區全民健身中心、明光城北體育中心等一批重點體育場館設施,實現了市級“五個一”、縣級“五個一”、區級“兩個一”全覆蓋。
持續完善公共場地設施。自快樂健身行動實施以來,全市新增體育場地面積150.65萬平方米,新建鄉鎮級“全民健身中心”14個,新增體育公園5個,口袋體育公園10個,健身步道近90公里。對501個居住小區、403個行政村健身設施進行了改造升級。
免費開放學校場地設施。制定《滁州市中心城區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向社會開放工作實施方案》,并在全省率先開展學校“一場兩門”安全改造工作,目前中心城區已有18所學校完成安全改造,共涉及田徑場18個、籃球場28個、乒乓球場地13個、羽毛球場7個、排球場3個,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在保證學校正常教學和校園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課余時間、節假日等時段向健身群眾免費開放,約有30萬群眾受益。
用心優服務,指導群眾科學健身
依托社會體育組織。充分發揮各級各類體育協會的作用,鼓勵向鄉鎮(街道)延伸、完善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全市現有體育社會組織262家,會員26580人,其中3A級體育社會組織13家。各體育社會組織經常性組織會員開展賽事展示活動,其中老年人體育協會尤為突出,年均主辦全民健身賽事活動10余場次,在舉辦體育賽事、提供健身指導、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依托社會體育指導員。圍繞群眾健身需求,突出“愛健身、有情懷、懂技能、會組織”的目標導向,注重從理論素質較高、實踐能力較強、專項技能突出的體育專業教師、體育管理人員、體育社會組織骨干中吸納社會體育指導員。每年招募一批、壯大隊伍,培訓一批、提高能力,表彰一批、樹立導向,提高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目前我市共有社會體育指導員12898名。
依托科學健身指導中心。在市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的基礎上建設了科學健身指導中心,集國民體質監測、科學健身指導、體育鍛煉于一體,為市民提供科學優質的健身指導和服務。2022年以來,已累計為15000余人提供了國民體質監測,并出具運動處方,提供科學健身指導,有效提高了群眾的科學健身意識、素養和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