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來安縣施官鎮堅持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升鎮域綜合實力、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實現了經濟與文化同頻共振、“強鎮”與“塑人”齊頭并進,鄉村面貌、文明程度和村民生活質量大幅提升。
施官鎮西武村美麗鄉村(呂華攝)
推進移風易俗 涵養文明新風
2023年以來,來安縣施官鎮持續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全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推動移風易俗,不斷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廣大農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鄉村文明不斷煥發新氣象。
“我將帶頭崇德向善、孝老愛親,做到婚事新辦、喜事小辦、喪事簡辦。從自身做起,破舊俗、除陋習、樹新風……”在施官鎮橋西村,黨員干部紛紛簽訂移風易俗責任書,承諾以身作則、模范執行,做移風易俗的帶頭人,引領鄉風文明新風尚。今年1月,施官橋西村村民馬洪奎生病去世。馬洪奎本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隊長,其兒媳傅寧靜又是橋西村村支部書記,平日里和村民來往較多,因此村里不少人要來參加老人的葬禮,老人的子女也打算按照地方慣例請戲班子、擺幾桌酒宴。但傅寧靜耐心勸說家人:“白事簡辦、小事不辦,作為黨員干部,我要帶好這個頭,絕不大操大辦!”在她的堅持下,最終家人給老人辦了個樸素卻又莊重的葬禮。在施官鎮,黨員、模范引領帶動,越來越多的群眾主動參與、積極響應“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的號召。
在黨員干部言傳身教的同時,施官鎮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積極組建“鄉賢文化宣講團”“文化志愿服務隊” 等隊伍,利用各重要節點深入開展“文明新風進基層”“移風易俗我先行”等系列宣講活動,通過鄉賢宣講團的一次次宣講和一場場深入人心的群眾文化活動,引導基層群眾自覺摒棄不良社會風氣,在潤物無聲中植入民淳俗厚的新風尚。
施官鎮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進基層活動(嚴雨陽攝)
提升人居環境 共建美好家園
“你們看,我們羅莊組道路干凈、環境整潔,就連村民家門口的小菜園也成為了美麗鄉村‘小景觀’,如今,農村的生活環境一點兒也不比城里差了。”說起村里的變化,村民董玉婷高興得合不攏嘴。
孩子們在新修的活動場所玩耍(陳秋瓊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農村美不美,環境好不好,直接關系到基層群眾的生活質量高不高。今年以來,來安縣施官鎮把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創建文明村鎮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堅持整治與宣傳雙管齊下,在鎮街道、集貿市場等重點區域,開展食品安全、停車秩序、出店經營、公共場所衛生等專項整治行動15次,督導門店自覺承擔“門前五包”責任制;在公共場所LED屏投放公益廣告、宣傳片和宣傳標語,全方位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環境整治,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針對農村衛生死角、垃圾積水等進行集中整治,持續擦亮鄉村美麗底色;常態化保障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市場化運行機制,保潔車輛定時收運、日產日清,實現全覆蓋、全時段保潔,群眾的生活環境正逐步向干凈、整潔、有序、美麗轉變,村民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
深化志愿服務 擦亮文明底色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今年以來,施官鎮堅持以“志愿紅”點亮群眾幸福生活。進一步完善集休閑娛樂、健身、文化為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建設,針對不同人群先后開展“書香潤童心 閱讀伴成長”“夕陽紅智慧助老”“學習雷鋒精神 志愿服務閃光芒”等志愿服務活動106場次,持續送愛心、暖民心。
施官鎮開展文明實踐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生活(陳秋瓊攝)
以黨員干部為“半徑”,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組建法律、健康、文化等志愿服務隊伍,實現“一個站所,多支隊伍、多種服務”組建模式,持續擴大志愿服務力量。今年以來,面對反詐宣傳、森林防火、防溺水等方面工作,黨員干部志愿者,成為鄉鎮的重要補充力量。
以制度保障為“軸承”,創新志愿服務機制。健全完善志愿者招募管理、服務記錄、激勵保障等制度,進一步規范志愿者隊伍管理,提升志愿者服務水平。截至目前,該鎮已組建志愿服務隊35支,固定志愿者1200余人,全鎮黨員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參與率達98%以上,涉及理論政策、移風易俗、生態環保、扶貧幫困等多個領域。走在施官鎮街頭,到處流動著最美“志愿紅”,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遵守文明、踐行文明、倡導文明新風成為施官鎮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