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時節,麥浪滾滾,機聲隆隆,皖東大地到處是一派繁忙充盈的豐收景象。
近日,在南譙區黃泥崗鎮金禾家庭農場麥田里,二臺大型聯合收割機和三臺箱式拉運車緊張有序地穿梭在田間地頭。農場主、收割機手、糧食收購戶聯手,組成收割、卸糧、轉運的“一條龍”服務,高效安全地開展夏收工作。
“今年我們家種了200多畝小麥,全部都是用機收作業,速度快、損耗少,兩三天時間就全部割完了。”金禾家庭農場負責人周圣君介紹說,現在機收作業損耗率低,糧食豐收有保障。“同時,政府補貼多了,老百姓種植成本減少了,大家也愿意種糧食了。”周圣君笑著說道,“我們自己買的打捆機12萬元一臺,補貼后差不多7.5萬元一臺,大大地減少了我們的支出,這邊小麥收割完,那邊秸稈就打捆好了,一捆秸稈還能賣到110-120元,又能增加一筆額外的收入。”
據了解,南譙區耕地面積48萬畝,小麥種植約18萬畝,今年的小麥總產量約6.7萬噸,是國家確定的產糧大縣、商品糧基地縣,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省級設施農業技術與裝備示范區等。自2019年起,該區開始制定農業產業資金獎補辦法,在糧食示范種植、農機大院建設等方面給予項目扶持,增加了糧農種植的積極性。
“現在一畝地年產小麥大概在700斤,市場價賣到1.25元/斤,去掉化肥、農藥和人工成本350元左右,每畝能賺到500元左右,今年我家就光種小麥就能賺到大概10萬元。”說到小麥豐收,周圣君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隨著小麥的陸續顆粒歸倉,農民朋友們又開始緊張地忙碌著麥田旋耕、水稻插秧作業。在南譙區施集鎮,種糧大戶李宗玉正駕駛插秧機在田間穿梭,一株株秧苗從苗盤上整齊有序地栽入田里。
近年來,水稻育苗逐步向工廠化發展,機械插秧逐漸唱主角,農業生產陸續告別牛拉肩扛的傳統耕作模式。“人工插秧每人每天最多栽一畝,而機械插秧效率可提高幾十倍。”李宗玉介紹說,當地地勢以低山丘陵為主,小型插秧機輕便靈活,適用于高坡坎、小田塊作業,設備投入并不大。除此之外,機械插秧比人工要精準,秧苗的深度、間距更加平均,有益于秧苗生長和提高產量,也便于田間管理。
為適應農業機械化生產要求,南譙區推行集中育秧設施建設補貼政策,積極引導種糧大戶建設專業育秧大棚。通過采用工廠化集中培育秧苗,大幅提高育秧效率,節約育秧成本。配合良種、良法播種技術,不僅僅實現苗齊苗壯,有利于提升防倒伏、防病能力,還能提高水稻產量,深受種糧大戶們的認可。
據悉,南譙區共建成育秧工廠43個,育秧可供大田移栽面積達20萬畝,預計今年機插秧面積約25.2萬畝,機插率70%。全區從事專業機插秧作業服務的45家農業專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以水稻機插秧為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俗稱“三代一管”服務,即代育秧、代整地、代栽插、代田管,服務總面積達到20萬畝,年服務經營收入3000萬元以上。通過各專業合作社組織工廠化育秧和商品化供秧,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幫助農民節本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