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陳姐,你來評評理,看看他家這院墻怎么砌的。”“鄰里鄰居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不要為一點小事情搞得以后都不愉快嘛。段叔、孫姨,大家都是多少年老鄰居了,各退一步,都讓一讓,行嘛!”……在南譙區沙河鎮龍亭街道,有一位備受居民依賴的文書陳梅,因其多年如一日身體力行敬老、愛老、助老,因而社區里無論男女輩分,大家都稱她一聲“他陳姐”,對她交口稱贊。轄區的老年群眾到社區辦事,總點著名找她。
說到她敬老愛老的事跡,陳梅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對婆婆悉心照料、耐心陪伴,與丈夫互敬互愛互商互諒,在當地已成為一段佳話。3月21日,記者跟隨走進陳梅的家,亮堂堂的房間整潔溫馨。客廳沙發靠背上,一排姿態各異的毛絨玩偶,彰顯出這個小家庭平日里的和睦與意趣。
“從結婚起,我愛人對兩邊的老人就都特別孝敬。”丈夫王長勝說,這些年自己在外開車比較忙碌,家里主要都是陳梅操持照顧,花費了巨大的心力。“尤其是我母親生病之后,主要就是我愛人在陪護、照料。”王長勝回憶,自從2014年他的母親、陳梅的婆婆腦梗發作,便是陳梅衣不解帶地照顧著老人家的飲食起居,幫婆婆洗澡、翻身、進食,攙扶著踱步。后來,老人確診腸癌,手術住院23天,還是陳梅在醫院寸步不離,全程陪護。
回想起昔日的一幕幕,王長勝依舊動容:“醫院里沒有多余床位了,她就睡在窗臺上,隨時起來照看我媽。我看著也心疼啊。”老人出院之后,家里請了專人照顧,但陳梅每天還是都要跑去好幾趟,陪老人,帶老人遛彎。逢年過節,她總是積極地組織全家人齊聚一堂,共度佳節,讓老人多多感受家的溫馨祥和。
2022年老人去世前身體狀況起起落落,陳梅更是把工作以外的所有時間精力都放在老人身上,丈夫對此感動而感激:“我媽臨終前,一直念著兒媳婦的好,這么多年真的多虧有她。”
身為基層社區工作人員,陳梅工作中遇見最多的就是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們。“跟老年群眾打交道,需要多多換位思考,耐心聽他們說話,聆聽他們的心聲和訴求。”陳梅把照顧家中老人,跟父母公婆相處的經驗運用到社區工作中,在處理群眾矛盾、為群眾服務時就更為得心應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真情付出,陳梅的孝親敬老已遠近聞名,工作成效也得到了社區老人的一致肯定,得到了親切的“他陳姐”稱號。
采訪當日,臨近中午,陳梅拉上得空的丈夫,帶著買好的牛奶和水果一起來到母親家。一進屋,她習慣性地把房間拾掇一通,才在椅子上坐下跟母親聊起天來。“她每周都會來個三四次,來了就忙個不停。”母親魯翠萍說,受陳梅的影響,外孫女也是個心細體貼的孩子,“前年,她外公在南京住院,防疫原因只能有一人陪護,她不能到場,就幫著在網上訂餐,給我們打視頻電話。子孫孝順,家庭和睦,我這心里每天都是暖洋洋的!”